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遺體捐獻漸成風氣

時間:2010-04-02 08:29   來源:新華網

  “你們的愛心善舉,為他人幸福增添了色彩;你們的志願精神,是社會文明的突出體現;你們的生命火焰將永遠在此傳承延續……”

  4月1日,在中國東北海濱城市大連蔚藍色的大海邊,大連醫科大學學生朗誦起《生命的火焰》。伴著音樂,200多名學生代表在海邊用沙石築起的“心”形豐碑前,敬上一枝菊花,鞠躬表達對遺體捐獻者的無限哀思和感激。

  “我志願在逝世之後,將遺體無償捐贈給醫學教育和科研事業,以血肉之軀回報社會和人民。”幾十年中為社會捐款10萬多元人民幣的91歲的大連老人張貞慧,將自己對社會的慷慨捐贈延伸到了死後。

  當天,大連市160多名遺體捐獻者家屬和50多位報名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參加了由大連市紅十字會、大連醫科大學舉行的“奉獻愛心,生命永恒”清明鮮花紀念遺體捐獻者追思會,祭奠逝後將自己奉獻給醫學事業的遺體捐獻者。

  臨近追思親人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國多地先後舉行了類似的追思活動,感謝那些為他人、為社會做出無私奉獻的人。

  前來參加追思會的大連市民劉女士説:“雖然只是一支白菊,一個鞠躬,但我們由衷地尊重那些為社會做出無私奉獻的人。社會應崇尚遺體捐獻的行為,激勵和教育後人。”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全屍出殯,入土為安”,因此,無償捐獻遺體用於教學、醫學科研、臨床解剖在中國面臨重重阻力。

  大連醫科大學副校長黃敏説:“眾多遺體捐獻者敢於擯棄陳規舊俗與偏見,志願將自己百年後的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教育事業。他們的高尚之舉對醫學生的技能和臨床診斷治療水準的培養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介紹,大連遺體捐獻始於1996年,近幾年來遺體捐獻者明顯增多。目前全市有656位市民辦理了志願捐獻遺體手續,有86位捐獻者實現了捐獻的夙願。捐獻者中既有教授、軍人、幹部,也有普通的工人、市民;年齡最小的是2個月的嬰兒,最大的是95歲的老將軍,還有5對老夫妻雙雙捐獻了遺體。

  近年來,遺體捐獻在中國許多城市漸成風氣。上海市是中國最早開展遺體捐獻工作的城市之一,1982年至今,已有遺體捐獻志願者逾2.8萬名,截至2009年底,實現遺體捐獻5200多例。

  天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遺體捐獻工作,目前天津民眾已簽署遺體捐獻公證書近4000份,實現遺體捐獻約400例。

  北京的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始於1999年,至今已接受1萬餘人報名,完成遺體捐獻超過900例。

  目前,中國接收遺體捐獻的還有重慶、廣州、深圳、武漢、太原、蘇州等城市,其中一些城市還專門設立了遺體捐獻紀念日。

  大連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喬善春説,遺體捐獻者這種利國利民的義舉以及無私無畏、可敬可佩、正確對待生死的態度,彰顯了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尚行為,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認同和接受,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現在,北京、上海、南京、青島、深圳等十多個城市都出臺了遺體捐獻管理辦法或條例,通過法律規範引導人們移風易俗,形成鼓勵、提倡捐獻遺體和尊重、關心遺體捐獻人的社會風氣。不少城市還建立了紀念園、紀念碑或紀念林,在紀念碑上鐫刻遺體捐獻者的名字,作為悼念捐獻遺體者的固定場所,以弘揚志願者的奉獻精神。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