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走出大山的珞巴族女性演繹“別樣人生”

時間:2010-03-31 09:04   來源:新華網

  “過去的日子,穿的沒有,吃的也沒有。就連喝水也只能喝涼水……”在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才召村,亞夏老人唱著自編自創的歌曲。

  亞夏現在居住的才召村是政府于1985年從南伊溝山林中整體搬遷出來的。1988年,國務院統籌規劃三個珞巴族聚居村落,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鄉。從此,當地珞巴族群眾的生活得以根本改善。

  透著神采的目光、硬朗的身板,眼前這位80多歲的珞巴族老阿媽坐在村長達娃家的沙發上,將自己人生經歷譜成的歌曲,聲情並茂地向記者委婉道來。

  對於這個從小就被賣身為奴,曾跟牲口住在一起,直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才穿上第一雙鞋子的老人而言,民主改革前珞巴族群眾的悲慘生活是那樣刻骨銘心,也許只有歌聲才能表達她的心情。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中國人口普查能實際查到的約有三千人。由於長期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峽谷地帶,從事狩獵耕種活動,過去的珞巴族群眾生活非常艱辛,這種情況直到民主改革後才逐漸改善。

  “現在的生活是那樣美好,衣食無憂……”忽然間,亞夏的聲音明快了起來,眼神中也有了異樣的光彩。作為“翻譯”的達娃告訴記者,這段歌曲是對眼下生活的描繪,她這是在用愉悅的歌聲講述對新生活的讚美。

  唱完一支曲子,亞夏手捧桌上的酥油茶一一送到記者手中。她反覆雙手合十行禮,口中不斷念叨著“阿依噶!”達娃對記者説,“阿依噶”在珞巴族語言裏是“謝謝”的意思。

  儘管亞夏已是耄耋之年,但她清晰的思路和充沛的“精氣神”卻可從言談舉止中窺見一斑。晚年的她常常在節日和其他重大紀念日裏被邀請表演“説唱藝術”,與她同臺演出的是鄉里文藝隊的小姑娘們。

  在米林縣,還有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珞巴族女性、米林縣副縣長曉紅。這位看起來樸實真誠、一説話偶爾還會臉紅的普通女性實則並不“簡單”,作為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已與國家領導人8次面對面共商國是,探討珞巴族發展。

  儘管如此,人大代表的身份對於若干年前的曉紅來説還是“天方夜譚”。曉紅出生在珞巴族一個貧苦家庭裏,小學之前都沒有穿過鞋子的她回憶起自己的第一雙新鞋子時仍舊有些動容:“第一次穿上鞋子都不捨得把腳放在地上。”

  曉紅是幸運的,她趕上了西藏農牧區學生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機遇。從最初在村里民辦小學學藏語,到從西藏農牧學院畢業後走上米林縣政府工作崗位,再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一路走來,她心懷感恩。

  “我能當選人大代表,與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懷和重視分不開,”她説,“每次到北京開會,都會提醒自己,我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一想到這兒,就會産生一種神聖感!”

  與亞夏和曉紅一樣,新的生活讓更多珞巴族婦女過得更加自信充實。在南伊鄉,一些婦女通過接受有關藏雞、藏豬養殖以及蔬菜水果種植的培訓,經營起了農家樂,建起了蔬菜大棚。珞巴族婦女的腳步向大山外越走越遠。

  與此同時,珞巴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適齡女童入學率基本達到100%。一批優秀的珞巴族女性走上了行政、技術和教師的工作崗位。

  桑傑是珞巴族走出的女性大學生之一。1997年大專畢業的她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藏語老師。13年教書生涯,桑傑已記不清教過多少學生,但她始終記著母親當初的諄諄囑咐:“珍惜政府給的機會,好好教書育人。”

  “作為教師,我深知孩子們的明天就是珞巴族的明天,”她説,“我要將自己在外面的世界看到和學到的知識教給學生,讓他們在傳承珞巴族文化的同時和這個時代一起進步。”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