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越來越多的“同城待遇”溫暖農民工春節返鄉路

時間:2010-02-01 09: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1月31日電(記者 顧燁 蔣旭峰 王麗麗) 中國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30日正式拉開,36歲的農民工陳林經過近24小時,跨越上千公里順利回到家鄉湖南懷化準備過年,他的懷裏揣著剛拿到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

  陳林在中國長三角的蘇州打工,他回家要先在蘇州坐T281去上海南站,然後倒K807次列車,雖然沒有直達車,但他仍然十分高興,“出門打工快7年了,今年回家我最開心,不僅帶了一年的工資回家,而且我的養老保險終於實現了全國漫遊。”

  陳林的這張“省際漫遊證”是中國從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以來,江蘇省辦理的第一批養老保險跨省轉移業務。

  記者從陳林的繳費憑證上看到,他在蘇州一家電子廠打工,累計繳納養老保險81個月。如果按照過去退保的老辦法,他只能拿到個人養老保險賬戶的全部存儲額8000多元,同時他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將自動“歸零”。而按照現在的新規,陳林辦理跨省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社保機構除轉移其個人賬戶存儲額外,還將轉移12%的單位繳費將近2萬元。

  蘇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負責人譚國明介紹説:“關心轉移社保的農民工兄弟還真不少,我們最近每天都要接到上千個相關諮詢電話。”

  外交學院國際金融系主任歐明剛表示,這一政策有利於打破地區分割、城鄉分割的壁壘,解決了參保人員因就業地變換而喪失了養老保險權益的問題,有助於維護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的切身利益。

  在中國蘇南和一些沿海城鎮,外來農民工和本地戶籍人口比例已經非常接近,打工所在地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在蘇州火車站候車大廳,記者碰到了來自江西鷹潭的崔同平一家三口,他們扛著五個大包和年貨準備回老家過年。41歲的崔同平剛從江蘇省昆山市的一個建築工地討回了15000多元工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過完春節,我還會來江蘇工作。出門打工15年了,今年回家過年我很有盼頭,相信明年會有更好的賺錢機會。”他説。

  受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出口訂單減少的影響,自2008年底開始,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出現了農民工提前返鄉潮。2009年1月,崔同平原本在廣東東莞的一家外貿鞋廠工作,失業後提前返回了江西鷹潭老家。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觸底後實現V形反轉,交出了全年GDP同比增長8.7%的成績單,沿海一些城市由於經濟復蘇和企業開工率回升出現了“用工荒”現象。

  崔同平從2009年4月開始在昆山市一個建築工地做瓦工,每個月能拿到部分工資。到了12月底,工程停了,項目經理也不見了,崔同平和工友擔心剩下的工資會拿不到。

  “工頭帶著我們30多個工人到昆山市建設局、總工會反映情況。工作人員讓我們不要著急,説昆山有工資擔保制度,我們的錢少不了。”崔同平説,有了工會幫忙,不到一個月我們就拿到了工錢,工會還為我們找到一個新開的工程。

  崔同平的妻子張美玲是蘇州一家小學的門衛,她在蘇州打工已有20年。“當時是在一家紡織企業打工,因為是外地人,工資比同崗位的本地人少了一大截,而且沒有保險。”她告訴記者,10年前,女兒到了入學年齡,可是在蘇州遭遇了就學難,只能送回山東老家。去年,她和丈夫崔同平在蘇州相繼參加了社會保險,女兒也轉到了蘇州上學。

  和陳林、崔同平一家相似的經歷正發生在眾多進城農民工身上,他們在工資、社保等方面日益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同城待遇”。

  上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要加快城鎮化步伐,拓展農民外出就業空間。

  歐明剛表示,中國每年春運的“遷徙大軍”表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依舊存在,除了讓農民工享受到“同城待遇”,還應該努力做大、做強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城市化進程不僅能幫助農民工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崗位,也能降低他們的生活成本和遷徙成本,並能為中國擴大內需和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內生動力。

  “回老家雖然路遠,但我們全家的心情都很舒暢,我相信明年生活還能過得更紅火。”崔同平對記者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