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杭州建公交心理諮詢室 專供“路怒”司機“撒氣”

時間:2009-10-29 15:21   來源:錢江晚報

  杭州公交三公司5樓的一個小房間,最近幾天顯得很神秘。

  小房間的位置很特別,和其他公交科室隔得遠遠的,像個孤島。

  這樣佈置,是為了保證它的私密性,讓走進房間的人沒有顧慮,放鬆心態,説出真心話。這個30平方米的斗室昨天開始啟用,成為杭州公交集團第一個心理諮詢室。

  在心理諮詢室裏“坐堂”的,是杭州師範大學心理係的老師和研究生。每週一至週五9:3-15:00,有專人接待,司機可以隨時當面交流。如果不願意面談,也可以撥打諮詢室熱線630000(公交虛擬網)。每晚19:00-21:00,還開通了兩路QQ諮詢熱線(QQ號1219511714、410594819)。

  “談心”內容,“無可奉告”

  公交公司在佈置心理諮詢室時煞費苦心,特意諮詢了心理專家。

  首先是名稱,原先叫“心理諮詢室”,想來想去改成了“聊天談心室”。三公司經理吳建銘説,這對司機的心理暗示完全不同。“叫心理諮詢室,司機會覺得來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

  其次是位置,和其他科室隔開,讓司機沒有顧慮,不用擔心被同事看見。

  房間太大,給人不安全感;太小又有壓迫感。最後確定為30平方米左右。

  室內,墻壁、窗簾都採用了藍色,使人感覺溫和平靜。挂上風景畫,點綴上若干盆綠色植物,怡人悅目,充滿生機。

  甚至沙發的擺放也很有門道。兩個沙發要成90擺放,不能面對面,避免目光直視造成心理壓力。

  三公司經理吳建銘説:“我們不是想做秀,擺擺樣子,上上新聞。這個心理諮詢室建起來了,就一定要發揮作用,能真正緩解司機的心理壓力,成為司機的‘心靈加油站’。”

  為了打消顧慮,只要司機不願意公開,將對聊天內容完全保密。“這種保密,不僅僅是針對公司內部,就算你們記者來採訪,也不能透露,只能説‘無可奉告’了。”吳建銘半開玩笑地説。

  車廂就是小社會,“路怒”關乎安全

  “沒當過公交司機的人,沒辦法知道他們的壓力有多大。”吳建銘説。

  每天握著方向盤往返同一條線路,盯著越來越難開的馬路,背著因道路擁堵、行車安全帶來的各種壓力;公司內部諸多條杠的安全考核、服務考核;道路擁堵,半小時車程開了一個多小時,乘客抱怨甚至辱罵。

  “開車時特別容易發火。不是有個詞叫‘路怒’嗎?私家車面對道路狀況就行了,公交司機還要面對乘客。車廂就是一個小社會,什麼人都有,什麼狀況都可能發生。”吳建銘直言,“這種心理壓力一天兩天還能忍受,時間長了,再好的脾氣也會磨成暴躁。”

  得讓司機有一個宣泄的渠道。傳統的宣泄方式,是司機向車隊長説説情況,發發牢騷,關係好的甚至可能發一陣無明火。或者,司機到站後,向站房裏的站員嚷嚷,三五個司機圍上來,感同身受地議論,一股氣就算過了。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願意把所有事都告訴隊長和同事。

  今年5月,公交三公司與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合作,由應用心理係的師生組成“心理輔導隊”,跟車進行心理干預。跟車有一定效果,但也有先天不足。公交線路這麼多,大學生不可能每條線路都跟遍,更不可能時刻跟車。

  於是,公交三公司想到了專辟一間心理諮詢室,邀請杭師大心理係的師生“坐堂問診”。

  考核壓力大,夢到被扣錢

  關於公交司機壓力,記者聽到一個説法,“眼睛剛睜開就擔心被投訴,晚上睡覺還會夢到被扣錢”,不少司機很忌諱“車禍”二字,提不得。

  公司內部考核和乘客的不理解,是司機最主要的兩大壓力源。

  不少司機私底下告訴記者,他們很清楚內部考核條款是為了安全行車,但是不要一刀切,也要看看具體情況。“難道乘客來問路,也要視為開車聊天?再比如斑馬線讓行,行人站在路邊其實是在打車,我們停車後又起步了。如果被巡查人員看見,就會以為沒禮讓,又是一張違章單!”

  一個司機面對的考核條款到底有多少條?據公交內部人士透露,曾有人在2000年把所有條款全部梳理了一遍,共有近200條,“現在只會更多,誰也説不清到底有多少條”。除了安全考核,還有節油指標、里程數的考核。

  公交高層並不否認內部考核的嚴格和給司機帶來的壓力,但同時表示,公眾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需要有嚴格的管理和規章制度。

  乘客趕時間,劈頭扇來兩耳光

  “從5月以來跟車的調研情況看,公交司機的心理壓力源,更主要是乘客的不理解。”杭州師範大學應用心理係教授唐世明説,道路擁堵,乘客往往把怨氣發在司機身上;為了配合一個乘客抓小偷,其他乘客埋怨耽誤了他們時間。

  採訪中,司機説得最多的是“希望乘客能理解”。以下兩件事,真實地反映出來自乘客的壓力。

  大男人當眾被扇耳光

  羅強國,3路司機,開車25年。有天早高峰,從香積寺路到大關小區終點站那段路很堵,車子開開停停。一個30多歲的男乘客一定要中途下車。

  羅強國自然不答應。“要是出了事情,誰負責?”男人説:“撞死是我的事,不要你負責!開門開門!”

  車到站,剛打開車門,男人就衝過來,“啪啪”兩個耳光打在羅強國臉上。“你怎麼能打人?”邊上的乘客説。男人轉過頭:“你們哪個幫他,我就打哪個!”

  羅強國聽多了乘客的抱怨,被人扇耳光還是第一次,整個人都愣住了。“真的很氣,我很想打110報警。但車站裏全是排隊準備上車的人,我要是不開車了,這些乘客就要等下一輛車。只好悶在心裏,忍了。”

  羅強國説,他能理解乘客可能因為路堵,上班要遲到,所以把氣發到司機頭上。“但他們想過沒有,公交司機的氣又要撒到哪去?”

  被罵得想當場“罷工”

  被打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司機聽到的是罵聲。陳亞萍是305路司機,她説兩種情況被乘客罵得最多:一是在早晚高峰,車子還沒進站,被堵在附近的快車道上,乘客要求打開車門;第二種是乘客上車沒刷卡或投幣少了,被司機要求補投。

  有一次,陳亞萍的車上來了一男一女,只投了一個人的錢,她當場指了出來,後來女人補投了。本來沒什麼事,但那個男的罵了整整一路。“什麼難聽的話都有。我真想回他兩句,又怕被投訴‘態度不好’。好幾次我都想停車,乾脆不開了……”28路的司機高水妹,也曾因公交車費被乘客罵得一邊開車一邊流眼淚,還不敢哭出聲,一直忍到終點站。一進站房,她就放聲大哭。

  186路的司機楊輝把想對乘客説的話,總結成了“四個多一點”——希望乘客多理解一點;多配合一點,比如往裏走;多包容一點,可能有時我們做得不對;個別乘客在發火前換個角度,多換位思考一點。

  心理專家:有壓力,早釋放

  當遇到鬱悶的事情、心理壓力增加時,該怎麼自我調節?杭師大心理係專家教了司機4招:

  1、分時段把壓力釋放出來,不要把所有壓力一直堆積到爆發。

  2、找好朋友聊聊天。

  3、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4、特別憤怒時,有3個關鍵詞:stop、think、do。先把憤怒的語言、動作全都停下來,然後想一想,停頓後再做事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