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減少魯迅作品引爭議

時間:2009-08-12 16:29   來源:浙江線上

  學校園裏時下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裏師生的“共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記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裏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學者和中學語文老師一起,就新時代如何讀魯迅作品再度展開了探討。

  魯迅作品成了語文課的“雞肋”?

  論壇現場來了很多全國各地的一線語文教師,他們帶來了很多來自校園的聲音,很多學生反映“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讀魯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壓抑。”

  北京師大附中一位老師坦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河北滄州中學語文老師陳劍告訴記者:“魯迅的作品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讀懂的,每個人每個階段的體會都不同,還要融合在當時的大背景中來解讀這些文學作品。拿《阿Q正傳》來説,我覺得就可以講一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短短的幾堂課時間太短了,也難怪學生難以理解。”     

  山東陳毅中學的劉明輝老師表示:“其實,即使課本裏減少點魯迅作品也沒什麼,我們照樣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去學習魯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要減少魯迅作品的消息傳出後,網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網友表示,“中學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話,又拗口,還經常是連標點符號都要背下來的,太痛苦了。”

  中國教育學會顧明遠會長感嘆,其實孩子不愛學魯迅的文章,還是現在教育的出發點出現了問題,很多老師一上魯迅的課,就開始介紹學習魯迅的戰鬥精神,要孩子們攻克學習堡壘,讓學生産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魯迅,大家就聯想到一個橫眉冷對的老頭。這種誤讀,大部分是教學中帶來的。這樣怎麼能完整地認識魯迅的作品呢?”

  教授不解:“這樣好的作品,有什麼理由不進教材?”

  原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王鐵仙教授,多年來一直參與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面對來自網路、校園的質疑聲,王鐵仙教授疾呼:“中學語文教材絕不能沒有魯迅作品。”

  王鐵仙告訴記者:“就拿《祝福》一文來説吧,這部作品將人物、情節、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一部短篇小説的完美特徵。這樣好的作品,有什麼理由不把它選進我們的教材中去?”

  “再拿《為了忘卻的紀念》來説,我在編教材的時候,將它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以及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編在一起,另兩篇都是舉世聞名的為理想鬥爭的文章,而我們中國的作品中,我認為同樣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為了忘卻的紀念》那樣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