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劇錦文:中國製造業基礎強大動能強勁

2022-12-08 22:18: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數據,2022年11月份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8.7%,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環比下降,連續2個月低於50%。其中亞洲和美洲製造業PMI均降至50%以下,歐洲在48%以下,非洲連續2個月略高於50%。PMI指數是通過對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結果統計匯總、編制而成的指數,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産、流通等各個環節。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全球製造業仍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

  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衝突和一些世界主要國家面臨的通脹壓力,是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仍在持續放緩的主要原因。這些外部衝擊的確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但世界經濟的內在痼疾同樣不容忽視,比如不合理的福利制度導致的競爭乏力、緩慢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以及強行與中國“脫鉤”造成成本上升等等。未來幾年,如果這些因素不能有效化解,世界經濟仍將處於週期波動的下降期。

  在世界經濟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近三年也一直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佈的數據,11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48%,較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處於榮枯線以下。

  造成這種不利局面的因素首先是疫情的衝擊。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企業的生産計劃隨時可能被打斷,部分企業在獲取原材料和零部件甚至找到合適的工人上,已經不能按照正常節奏進行;不僅如此,部分企業還會存在成品貨物積壓、物流不暢等問題,帶來不能如期完成訂單的壓力。當然,我國紡織、製鞋乃至家電、電子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正處於深度調整之中,社會消費乏力、海外市場呈現萎縮趨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未來我國製造業的前景仍然是樂觀的,這是因為我國具有實現製造業穩定增長的強勁發展動能,特別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這個動能將得以更充分地釋放。

  第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特別是中國的城市化,使大大小小的城鎮匯聚了鉅額財富,這些財富無疑會支撐我國包括製造業在內的經濟持續發展。

  第二,我國的勞動力資源仍然充沛。目前中國人口約有14億,2021年末,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約為8.8億人,佔62.5%,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9年,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第三,儘管目前我國部分關鍵技術仍然需要進口,但技術創新、技術進步速度驚人。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已經達到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研發強度從2012年的1.91%提高到2.44%。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39.8%。

  最後,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不容忽視。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8%,消費“主引擎”動力強勁。

  除了這些基礎因素外,我國的製造業本身已經形成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2021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近30%。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製造業這些年的深度調整已經初見成效,潛力巨大。有統計顯示,今年1到10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108.4%,對汽車市場增長貢獻率超80%;太陽能電池産量同比增長35.6%,遠高於其他工業主要産品産量的同比增速。高端裝備製造業突飛猛進,其中大型盾構機佔據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5G商用的不斷推進大大促進了産業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自動化産業在近年來獲得了很大發展,工業自動化公司積極佈局研發機器人、智慧製造、新能源等高景氣行業産品。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産量達到36.6萬台,比2015年增長了10倍,市場規模全球第一。

  當然,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當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當對症下藥。第一,要把救扶市場主體作為政策的重中之重,除了已有的財稅、金融政策外,可對中小微企業接納新就業者給予大力度財政支援;第二,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第三,加大促進對外貿易的政策力度,並作為拉動經濟的突破口;第四,加大對創新的支援力度,加快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第五,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減少政府干預,給予個人更多的自我裁量權;第六,進一步強化産權保護力度,充分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企業特別是廣大民營企業的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