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穩步實現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

2021-04-22 15:27: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堅定不移地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優先考慮“三農”幹部配備、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和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四個方面明確發展方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穩步實現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這一偉大工程,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落實中不斷完善。

  一是調整政策制度供給導向。我國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要通過調整政策制度供給的導向,扭轉工業偏向、城市偏向政策,拋棄重工輕農、重城輕鄉思想,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謀劃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政策,落實發展舉措,從而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注重培養農村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綠色提升工程、産業升級加固工程、産村融合工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等建設。一方面,要構建資源配置、要素交換、公共服務上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以完善市場體制機制為切入點,系統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系。

  二是強化公共財政支農力度。公共財政決定投入指向,逐級增支強調支農必須從下到上逐次強化。依靠“財政興農”,應當成為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數量充足、使用高效的公共財政支農,調配增支力度逐級逐年增加。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要通過逐級增支調配公共財政支農的剛度,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政策傾斜力度。同時,面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農林水支出近年來增幅有所下降的勢頭,探索新形勢下財政優先投入“三農”的具體機制,兼顧“三農”投入與財政支農投入齊頭並進。不僅如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補貼方式,增強農業農村發展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引領作用,引導社會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進入並參與農業農村發展。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金融。農村金融需求是否滿足決定著農村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全面疏解農村地區信貸供給,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一環。要不斷完善金融支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回歸“三農”本源的進程,促進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流動,以打通農村金融供需“梗阻”。持續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各金融機構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多層次、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的金融服務。不僅如此,還需要健全農村産權制度,明確並激活農村土地和農房等資源資産的金融屬性。還可以通過普及應用“政融保”等融資模式,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籌集更多的金融投資。與此同時,積極探索“用補貼換保險”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儘快普及推廣農業政策性保險。

  四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打造縱橫交錯、綜合配套、適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必要內容。針對近些年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水準偏低、農田水利欠賬較多、農業綠色發展設施投入缺口較大的情況,要持續優化農村一般預算支出的結構。針對近些年農業自然災害頻發且有加重趨勢的情況,強力完善和改造病險水庫、疏通排水溝渠和發展設施農業,不斷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在加快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工程建設和管護並重。

  五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統籌。公共服務決定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統籌要求通過城鄉一體、協同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安排,消除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的城鄉發展鴻溝,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農村發展環境,為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提供全方位支撐。不斷完善完全統一和有機銜接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尤其是針對近些年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農村社會保障標準和保障水準普遍偏低,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以及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準有待提高等短板,加大財政資源的分配力度,從而有機促進城鄉基本權益平等化。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破解“最後一公里”問題。

  六是加強農業農村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渠道多元、效應集聚的人才隊伍培育,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深厚的人才儲備,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必謀策略。破解人才短缺這一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最突出的瓶頸制約,下決心不斷發展鄉村人才。通過農民工或者大學生等返鄉創業政策的引導,為人才留在農村營造出良好氛圍,降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程度。不斷完善和解決農村人才市場機制失靈問題,暢通智力、技術、管理等向農業農村流動通道。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下鄉,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本文係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諮詢項目“河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制約因素及突破口研究”(2020JC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産業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