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文化人,凝聚中國“精氣神”

2019-12-06 20:18: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字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方案》強調,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使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範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世界文明長廊中的萬里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賡續不斷;運河奔流不息的河水,是綿延不絕的文脈;長征跨越萬水千山,英雄精神永遠是照亮我們前路的燈塔……薪火相傳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百年來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的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涵養我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暢、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

  歷史文化並不只是歷史的沉澱、歲月的陳釀,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寄託著文化血脈的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成為我們時代精神的象徵。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佈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重點建設管控保護,這正是人與文化的互動生長,是“以文化人”的生動實踐,是文化自信的最好的注腳。

  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數字進館,人們感受傳統脈搏,看到未來的方向,也讓傳統文化照進更多人的內心;文化遺産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面對文明的瑰寶、文化的結晶,人們有一種與時間對話、與歷史握手的感受。網際網路時代,借助科技力最,將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功能串聯起來,這正是我們發展文化的創新,也折射出我們守護文化的初心。

  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最珍貴的莫過於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賞和研究,也就很難實現“價值外溢”,更談不上價值增值。日益強大的中國,對精神和夢想更為關注,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更為認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精神家園的建設添上了生動一筆,目的是把我們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緊緊團結在一起,為民族偉大復興構建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個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長久屹立的精神支撐,才能擁有復興之魂。我們腳下站立的土地,是誕生了古老璀璨而又綿延不絕的華夏文明的中華大地;我們耳畔熟悉的濤聲,來自哺育了中華精神的長江黃河。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産,增添城市文化之美,使我們的城市根植“歷史基因”,我們文化自信便有了更加靚麗的風景。

  古人云,文以載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載之“道”,既是文明承續之道,更是文化自信與國家復興之道。把握住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與核心價值,建設文化公園,以文化人,凝聚中國“精氣神”,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又一個重要之舉。讓文化之花永開不敗,讓文化自信挺立不倒,中國必將大踏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走向我們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