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祖國好①|上海一小區每天自發升國旗,部隊官兵曾專門指導

2017年10月01日 12:19:06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編者按】

  2017年10月1日,祖國母親迎來68歲華誕。

  在這一天,十四億中國人向祖國母親獻上祝福。澎湃新聞特此推出“祖國好”系列報道,述説五位國民的故事。他們很平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愛國,他們都很自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德國詩人海涅曾説:“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2016年底,42歲的蔣帥告訴56歲的李引華,打算每天在小區廣場升國旗,李引華沒怎麼想,就成了升旗志願者。不到一年,這個志願者隊伍擴容到16人。

  現在,每天早上七點,只要不下雨,上海奉賢奉浦樂康苑小區準時奏國歌,升國旗,還成為當地居民自治的一項嘗試。

  “如果你問一個人愛國嗎?肯定愛。但如果問怎麼愛?很多人不一定答得上來。”上海市民蔣帥説,就像中國人對父母和家庭一樣,不會天天把“愛”挂在嘴上,但沒人能否認,我們無時無刻不愛。

  所以,蔣帥特意在旗桿旁邊,立起“愛國愛家”四個紅字,“愛國”和“愛家”,都很理所當然。 自發升旗引來儀仗隊

  

  升國旗是蔣帥年幼時的願望。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小時候想在家門口插根毛竹竿,每天升旗。不過,那時候雖然敢想,但沒敢做。

  2016年,沒有任何政府職務的蔣帥把這個想法説了出來,建議在小區廣場每天升旗。沒想到,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奉賢區精神文明辦和街道的認可和支援。

  幾乎一個月時間,他備齊所有的旗桿、國旗,召集十余名志願者,2016年底,樂康苑小區的居民自發升旗,開始了。 蔣帥籌備這些事情的時候,李引華沒怎麼想,就“幫忙成了志願者”。她沒想到,這個志願者一做就做到現在, “真的除了下雨天,我們每天都來升旗、做操、聊天、唱歌,時間長了,來參加升旗儀式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天氣好的時候,廣場上都是人。”

  

  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困擾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升旗怎麼控制節奏、怎麼抽繩、國旗出去的時候,怎樣才好看?70多歲的蔣祖興是固定的護旗手,為了讓自己專業一些,他反反覆復看電視裏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鏡頭,“可是怎麼學都不標準。”

  今年6月,奉賢一年一度的圓夢行動,許願者將自己的心願寫下,貼在墻上,誰願意幫助圓夢,都可以摘下心願卡。

  蔣帥一大早將自己的心願貼上墻:“夢想能得到部隊官兵對升國旗禮儀的專業指導,讓這份愛國情更規範。”

  夢想認領當天,奉浦派出所看到這一特殊的夢想,當即認領。沒過幾天,奉浦派出所教導員帶隊,特邀奉賢某部隊官兵來到樂康苑廣場進行升國旗儀式指導。 “當時小區廣場上全是附近居民。”志願者壽桂芳回憶,部隊官兵的指導是一對一的,儘管當時天氣炎熱,但大家都興奮地跟著官兵們一起抬手正步走,一遍遍抽扎繩子模擬升降。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志願升國旗出名了,走在小區,一説到我是升旗志願者,聲音都特別響。”壽桂芳笑著説。   

  “愛家愛小區,也是愛國”

  奉浦街道介紹,樂康苑小區是純動遷小區,小區內老人多、外來人員多,租賃房客多。在小區管理上,政府提倡小區自治。

  “升國旗”已經逐漸成為引導居民自治的一個特殊載體:在升國旗志願者的帶領下,居民們每天聽國歌、升國旗、做早操,隨後分組開展志願活動,參與家園自治,形成常態化活動制度。

  樂康苑所在的奉浦第三居委會(簡稱“奉浦三居”),為支援居民這一活動,特設志願者辦公室,除了安排志願隊伍分工,還統籌每天升旗手的安排,組織好升旗後的志願服務活動。

  最開始,升旗儀式早上8點開始,慢慢提前到7點半,現在,則固定在早上7點。第一面國旗已經用舊,現在用的,已是新買的。 升完國旗後,小區居民還會做早操,之後志願者們聚在一起,唱起了滬劇名段《蘆葦療養院》,隔天他們將代表小區參加街道滬劇比賽。

  

  作為小區一分子,幾乎每個人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而上下班高峰時段,4名志願者還將站在小區兩個門口疏導出入居民,緩解人流擁擠。衛生志願者分片區巡查衛生和文明禮儀,樓長們早上八點等候在樓道口,等待巡查小組反饋衛生檢查中發現的問題。

  雙休日,居委的“浪搭一歇”修身講堂上,居民在升國旗後,還分四片區開展太極拳、滬劇、廣場舞和詩歌吟誦活動等。

  “我今年66歲,這些年,國家的變化真的很大,以前做夢都沒想到。每天升國旗,為小區做點事,也是愛國。”壽桂芳説道。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