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華時評:“環保衝擊實體經濟”是個偽命題

2017年09月23日 15:54:5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近期,德國企業舍弗勒在網上發佈求助函,以零部件斷供為由,要求環保部門對一家因環保原因關停的供應商網開一面。此事發酵過程中衍生出“環保衝擊實體經濟”的論調。這種論調其實是個偽命題,環保關乎國計民生,對環境違法行為絕不能讓步。

  一段時間以來,面對日益嚴格的環保督查,不斷有人炒作所謂的“環保停産影響經濟發展”。對此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環保行動中受到衝擊的,往往是那些靠犧牲“環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業。而以污染換取GDP的做法,不可持續,必須摒棄。

  生態保護的紅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經濟發展不能成為污染環境的“免死金牌”。環保措施必須是剛性的,不能選擇性、妥協性執法,更不能出現“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給個別企業“開後門”的情況。鐵腕執法固然會帶來陣痛,但從長遠來看,恰是淘汰落後産能、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推手。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是新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各地各部門在環保問題上一定要算長遠賬、整體賬。且不説加強執法本身會培育出一個巨大的環保市場,也不説環境改善有助於減少全社會的健康支出,單在産業結構的升級方面,環保已經發揮積極推動作用:一些高污染産能被淘汰,部分工業品價格出現恢復性上漲,節能減排投入高、工藝先進的企業感慨迎來了春天。在區分先進和落後産能方面,環境影響是最公平的尺規。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環保治理能力還有提升空間。不顧環境容量的招商引資行為時有發生,“一刀切”應付督查或與督查組玩“貓捉老鼠”遊戲的情況在一些領域依然存在。對此,環保部門已經明確:既要反對疏于管理縱容污染的不作為,又要反對平時不作為、督查前粗暴處理的濫作為。

  發展是硬道理,但置環境于不顧地“硬發展”就沒道理。在紛繁複雜的利益訴求面前,地方政府需要保持應有的定力,擠掉粗放發展的水分,咬定青山不放鬆,以深入開展環保工作,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的實績,去擊破“環保衝擊實體經濟”的偽命題。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