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走進阜新彰武縣:治沙築夢,將荒漠變綠洲

2017年09月22日 11:12:2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21日阜新訊 (記者 王錫朋)曾經的沙化嚴重、災害頻繁,現在是大漠中的“綠色明珠”。阜新市彰武縣這個曾經東北最嚴重的沙化區,以“大漠風流”的拓荒精神,成為了具有世界意義的防風治沙典範。21日下午“2017年全國重點網路媒體遼寧行”來到了彰武縣。

  風沙肆虐 彰武吹響治沙衝鋒號

  記者踏上彰武這片土地時,映入眼簾的是遍野的綠色,道路兩旁樹木林立,完全想像不到曾幾何時這裡是遼寧省最大的風沙區。記者了解到,全縣總面積546.2萬畝,沙化面積就達到524.2萬畝,佔到了全縣總面積的96%,佔全省沙化面積總量的四分之一。

  “沙子幾乎要把村子淹沒了,已經嚴重到不治沙村民就只能搬走了”當地村民介紹説。在這種背景下彰武推進生態建設,全縣上下實施以防沙治沙、退耕還林、千萬畝經濟林為重點的多項生態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三北”防護林、遼西北邊界林等生態項目的實施,有效控制了科爾沁沙地的南侵。全縣累計退耕還林31.65畝、退耕還草2萬畝、荒山配套造林65.8萬畝,項目實施14年來,18.1萬農民人口直接收益。

  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邢守龍向記者介紹説,“現在生態林變成了經濟林,既達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又給村民帶來的經濟利益,近三年,尤其是在大果沙棘的種植上,葉子和果都可以賣,已經栽了3000多畝了。”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千萬畝經濟林”工程總規劃面積21.65萬畝,已完成13.38萬畝,佔總規劃面積的61%,預計“千萬畝經濟林”工程投産達效後,每年每畝可實現收益4000元。

  治沙英雄 搏出一片希望林

  一代代彰武人殫精竭慮致力防風固沙,涌現出很多治沙英雄,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村主任董福財。

  媒體團一行人下午也來到了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聽取董福財帶領北甸子村村民防風固沙的偉大事跡。記者了解到,1996年,上級派人調研後,提出了北甸子村整體調研的規劃,當時任村主任的董福財首先不同意,主動提出治沙的要求。當地村民陳其華和記者説,“董書記號召12戶人家共同種樹治沙,過程十分艱苦。比如澆樹的水無法用馬車運到山上,12戶人家就接力遞水,你傳我我傳你。遇到風沙肆虐,種樹效果不好村民紛紛打退堂鼓時,董書記就挨家挨戶的去勸説,就這樣15年後,林子基本成型了。”

  向茫茫黃沙宣戰就是向北甸子村半個多世紀以來飽受風沙摧殘的歷史命運宣戰。董福財用一代人的青春為村子種下了綠色的希望,一腔熱血灑向了沙漠,用汗水澆灌出了一片新的綠洲。董福財保住了希望、擋住了風沙,卻因積勞成疾,在2015年3月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治沙事業。

  強勁脈搏 鑲嵌在沙海中的綠色明珠

  媒體團之後來到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記者被彰武縣的快速發展所震撼,“生態立縣、林業強縣”的鮮紅旗幟把彰武這座綠色家園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研究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目前,彰武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樟子松苗木繁育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板材傢具加工製造基地”,成為集“林”寶地。

  隨著彰武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以章古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山臺省級森林公園等為主線的森林旅遊業已納入發展規劃。在保護區內草木繁茂、蓮花滿塘、鴨燕成群,被人們譽為鑲嵌在“八百里瀚海”的科爾沁沙地南緣的一顆明珠。(完)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