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全球共治應對網路安全威脅

2017年09月15日 08:31:4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今年5月,100多個國家遭受勒索病毒軟體襲擊,波及全球的網路安全威脅已然凸顯。面臨日益加劇的新安全威脅,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應對未來挑戰的觀念逐漸成為共識。

  近日,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安全大會上,以“全球威脅全球共治”為主題的觀潮網路空間論壇舉行,來自中美等國的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圍繞全球網路空間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等話題,展開交流與探討。

  網路安全威脅凸顯 

  “當前全球網路空間主要存在四大安全威脅:網路恐怖襲擊、網路經濟犯罪、網路輿論亂局和網路軍備競賽。”觀潮網路空間論壇主席、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郝葉力説。

  郝葉力分析指出,網路恐怖襲擊、經濟犯罪和輿論亂局,已成為人類面對的公敵和公害。面對這些新的安全威脅,單一國家行為體愈發勢單力薄,需要各國聯手抗擊。

  郝葉力的觀點得到了各國專家學者的認同。前美國陸軍少將、現任帕洛阿爾托網路(Palo Alto Networks)公司副總裁約翰戴維斯説,全球面臨著共同的網路安全威脅和挑戰,各國需要共同管理風險,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求同存異維護秩序 

  在新安全威脅下,全球網際網路治理路在何方?與會者普遍認為,合作才是實現網際網路安全的唯一路徑。

  不過,在網路空間的國際規則制定上,各國目前仍存在不小的分歧。今年6月,第五屆聯合國資訊安全政府專家組(UNGGE)談判無果,未能就網路空間行為規範形成共識文件。

  在國家電腦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雲曉春看來,目前各國在網路安全認知上存在較大差異,在網路空間上存在不同的核心利益。這導致一些國家在談判過程中,只關注本國利益,而忽視他國的利益。

  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外國軍事學術》副總編陳婷表示,各國在網路空間屬性、治理模式選擇、網路空間的安全觀等方面存在分歧,制約了網路空間的國際合作。

  在此情況下,維護網路和平穩定的戰略選擇是什麼?專家表示,求同存異才是出路,尤其是中美兩國作為網路大國,應當共同承擔起維護網路空間秩序和戰略穩定的責任。

  美國國家網路安全促進委員會委員赫伯特林説,中美兩國在網路空間上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完全可以找到共同合作的方法。

  雲曉春認為,各國的國情不同,矛盾的爆發點也不同。發展中國家可能更重視政治穩定,發達國家更看重經濟安全,大家相互理解,才能在合作中取得共識。

  約翰戴維斯説,中美兩國在網路安全上面臨共同的挑戰和威脅,兩國需要加強互信、減少不確定性,加強溝通、實現資訊的共用。

  郝葉力指出,靠武力威懾、零和博弈來應對安全威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合作才是建立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要求。只要各國攜手應對,網路空間這艘大船就有了維護和平穩定的壓艙石。

  對話機制合作模式 

  就全球網路安全對話機制的建設和合作模式的設立,與會專家學者也提出了諸多建議。

  陳婷認為,隨著網路犯罪和網路恐怖主義蔓延,聯合國框架下的對話渠道顯得越發重要。對此,郝葉力提出,應將聯合國作為網路安全規約制定和危機管控的主要平臺,在此平臺上進行溝通對話。她建議,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網路軍控委員會,制定網路武器防擴散國際公約,構建網路武器和網路攻擊行為的負面清單制度。同時,建立情報共用機制,實現在全球範圍實時交換威脅情報,有組織地進行全球資訊聯動,避免出現全球網路攻擊一方受惠、全球俱損的局面。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網路安全領域建立了很多對話交流渠道,從中美網路安全工作組、打擊網路犯罪高級別對話機制,到正在籌備的首輪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中美兩國在網路安全上的合作日益密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上海社科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傳穎分析指出,在上述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中美之間應繼續採取務實舉措,定義雙邊網路關係,做好危機管控。

  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陳實,在演講中闡釋了微軟“數字日內瓦公約”的理念。他説,在非戰爭時期,各國和各組織之間應在網路上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範,讓具備網路攻擊能力的國家在國際框架的約定下履行自身義務,保護平民和服務設施免受網路攻擊。

  郝葉力建議,各國應建立跨體制、跨文化、多元互動的交流平臺,讓政府、軍隊、企業、智庫都能參與其中,發揮不同層面的作用,形成合力,推動網路空間共生、共治、共合、共贏。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