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訪香港青年學界反“港獨”召集人:港生和內地學生一條心

2017年09月14日 08:48: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香港多個大學校園近日出現“港獨”宣傳品,部分學生會成員還與撕“港獨”海報的內地學生發生爭執。12日,多批香港市民到警察總部請願或舉報“港獨”。其中,有一些青年學生拉起“校園‘港獨’標語違憲違法,要求律政司及警務處嚴正執法”橫幅。參與當天請願行動的香港青年學界反“港獨”召集人、27歲的香港青賢智匯主席謝曉虹1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學生會不能代表香港學生,在反“港獨”議題上,香港學生和內地學生並不對立,而是目標一致。

  環球時報:為何想到召集香港青年學生反“港獨”?

  謝曉虹:我們不同意那些主張“港獨”的人,他們只是一小撮人,不能代表廣大香港青年。我們要讓大家知道言論自由是有底線的,就是不能違法,希望警方和律政司對違法行為嚴正執法。

  內地女生撕“港獨”海報引發關注後,感覺好像是內地學生反“港獨”,香港學生搞“港獨”,然後雙方有著激烈的衝突。但真實的情況是,反“港獨”的不只是內地學生,我們香港學生也是反對“港獨”的,兩地學生在這方面不分彼此,目標都是很清晰一致的。

  一些香港學生不願出來反“港獨”,是怕被騷擾和攻擊。那些在校園“播獨”的人雖然是少數,但他們在網路上很強勢,有一批網軍會通過人肉搜索曝光那些和他們理念不同的人,到對方的臉書上去進行各種謾罵、攻擊,很多同學只想在學校安靜地讀書,所以不願公開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環球時報:對於“校園港獨”,你認為怎樣做才算嚴正執法?

  謝曉虹:學校管理層應該訂立規則,包括有關民主墻的使用規則,不可以發佈一些“港獨”宣傳品等。律政司也應做一些厘清法律的工作,現在一些法律是否能定罪還不夠明晰。另外,警方也應該有所作為,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4條,警方有移走煽動刊物的權力,因此執法人員有權移走“港獨”橫幅,要嚴格執法。

  環球時報:你認為這次“校園港獨”風波産生的背景是什麼?

  謝曉虹:去年人大釋法取消了幾個宣誓違規議員的就任資格,一些所謂“學運領袖”也入獄了,這讓一些本土派年輕人感到沮喪,覺得“港獨”的出路沒有了,選上立法會議員也會被取消資格,政治上看不到出路,所以嘗試在學校搞“港獨”宣傳,試探這條路能不能造出更大的勢。本土派學生希望通過在校園宣傳“港獨”做最後的反抗。絕大多數成年人都知道“港獨”不可能實現,而一些學生比較容易被蠱惑,他們受一些網路、老師、媒體的影響,懷揣著某種所謂“熱血”,不去管到底能不能實現,就要以標榜“港獨”來宣泄情緒。

  環球時報:那個內地女生撕“港獨”海報後,許多內地學生在民主墻上貼表情包聲援,香港學生看得懂嗎?

  謝曉虹:香港學生當然能看懂表情包,但是兩地文化和生活語境不同,所以香港學生看那些表情包,可能沒有內地同學之間的那種默契和共鳴,但是內容都能看明白。

  環球時報:學生會能代表學生嗎?

  謝曉虹:香港高校學生會的代表性其實很低,包括港大、港中大、城大等學校只有一兩成的學生參與學生會投票選舉,大部分學生對學生會的事務不感興趣。而學生會也對學生事務沒有興趣,更傾向於做一些政治性、社會性事務,某種程度上承擔了為“泛民主派”培養政治人才的功能,很多表現突出的學生會成員畢業後會去擔任“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助理。抱持這樣理念的人會比較願意出來參選學生會,選上後自然也會把學生會往那個方向帶。持其他理念的人,比如愛港愛國者,根本就選不上,還會受到各種攻擊。

  環球時報:你對內地學生的印像是怎樣的?

  謝曉虹:我在讀研究生時,在研究生會接觸過很多內地學生。研究生會和學生會之間互相沒有交流,學生會絕大多數都是香港本地的本科生,而研究生會成員很多都是內地學生,也有香港學生,也有新加坡等外國學生。與學生會不同,研究生會更多是為學生服務。

  我認識的內地同學都很厲害,在研究生會組織同學參加的各類比賽中,組織能力、學術能力都很強,他們畢業後也發展很好,創業很成功。香港本地學生一般本科畢業後就會找工作,工作後如果有需要,才會去讀研究生,而且很多人會選擇去歐美讀書。因此,香港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很多都是內地學生,他們在香港求學的同時,也為香港學校的科研水準做出很大貢獻。

  環球時報:你為何選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座右銘?

  謝曉虹:我當時在中學六年級(高三)學中國語言及文化科,看一些經典文化名篇時看到這句話,當時很受觸動,覺得我們讀書人就應該有這種情懷,為香港、為國家做一些事,從此就用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現在很多香港年輕人學語文,更多是為了應試。我大學讀的是中文系,明白孔孟的“仁義禮智信”,杜甫《春望》裏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有歐陽修、蘇東坡的作品,裏面的內涵很豐富,讓我們有一种家國情懷,同時也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

  環球時報:在你看來,香港青年有什麼迷茫?

  謝曉虹:他們擔心未來怎麼發展。如果他們看到自己畢業後能有一個不錯的前途,應該不會選擇把時間花在搞政治活動上。香港學生很聰明,也很功利,他們發現哪條路好走,就會走哪條路。比如説,政治上比較激進,能拿到選票,就可以進立法會當議員,一個月9萬塊,那就是一條捷徑。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才1萬多,過上10年也不一定拿到9萬元的月薪,所以很多人就會去考慮那條路。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一些學生在“佔中”時罵政府罵得很厲害,但畢業後會去考公務員,因為工資高、穩定。

  環球時報:你認為香港年輕人的出路在哪?

  謝曉虹:香港如果繼續這麼耗下去,前景堪憂。大灣區是很大的歷史機遇,香港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比如房價高、創業成本高等等。但內地有很多機遇,我身邊一個朋友就參加過廣東河源的一個創業比賽,拿了獎金,還可以在內地免費使用一個辦公室(前幾個月免交租金)。現在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到內地讀書、創業、工作,未來可以住在珠海、深圳,到香港上班,有了“一地兩檢”會很方便。

  全世界都在看中國,香港年輕人應該把自己的未來跟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香港是個很小的經濟體,必須跟不同地方的人合作,才能找到香港的價值,內地有資源,香港有創意,結合在一起,對兩地都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