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奮力開拓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訪外交部部長王毅

2017年09月04日 13:26:5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在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國外交開拓進取,砥礪奮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保障。近日,外交部部長王毅接受了專訪,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取得了豐碩成果。你能否介紹一下黨中央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歷史背景和主要考慮?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哪些鮮明特色?

  王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習總書記從我國基本國情和所處歷史方位出發作出的科學論斷。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響噹噹的世界大國。我們用幾十年時間實現了其他國家幾百年取得的發展成就,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我們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與之相適應,我們有更多資源和手段堅持和平發展,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也有更多能力和條件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推動解決熱點問題和全球性挑戰,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同時,和歷史上的傳統大國不同,中國是一個有著鮮明特色的國家。我們是一個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我們還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民族基因和血脈。當前,各國相互依存愈發緊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愈發強勁。外交工作既要體現自身特色,也要反映時代需要。

  第一個特色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努力使更多國家和民眾理解和認同我國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

  第二個特色就是堅持合作共贏。中國決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不搞零和博弈,也不搞贏者通吃,而是繼續把中國發展同各國發展緊密結合,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前進。

  第三個特色就是立足於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定位,積極服務國內發展,努力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同時在國際上堅定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和正當權益。

  記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你對此有何認識和體會?

  王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貫徹。我的體會是,其核心要義為一條主線、兩大支柱、三大特徵。

  一條主線,就是要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這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兩大支柱,就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旨在推動各國走出一條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為人類社會確立共同努力目標,實現全球範圍的共同發展和長治久安。兩者相輔相成,體現了習總書記將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與之相關,習總書記還提出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全球治理觀、正確義利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構成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

  三大特徵,就是先進性、開拓性和穩定性。先進性,是指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超越了以零和博弈、強權政治等為基礎的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引領中國外交佔據了國際道義和時代潮流的制高點。開拓性,是指習總書記把繼承與發展、堅持與創新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外交理論創新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局面。穩定性,是指面對世界亂象與國際變局,習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支援多邊主義,堅持開放包容,以中國外交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對衝當今世界各種不確定性,成為國際形勢演變中的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是黨中央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是新時期外交工作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制勝法寶,必將指引中國外交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記者:合作共贏是近年來中國外交的關鍵詞,“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的典型例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考慮是什麼?“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哪些實際成果?

  王毅: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重大倡議。這一倡議源於習總書記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深入觀察和思考。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未消除,全球經濟增長基礎還不夠牢固,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發展不平衡加劇。現有國際合作的碎片化、排他性明顯,難以實現發展資源的有效整合。當今世界迫切需要一個更為廣闊、開放、包容和共用的國際合作平臺,從而把各方力量匯聚起來,共謀發展,共應挑戰。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區域發展仍然不平衡,擴大對外開放的視野,著眼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有助於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構建更加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為世界經濟增長謀求動力,為各國共同發展提振信心,不僅有助於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實現再平衡,也將成為同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4年來,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逐漸從倡議變為行動,從理念轉化為實踐,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産品。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援參與,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成功落地。我國與許多國家發展戰略順利對接,2014年至2016年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今年5月,我國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取得5大類、76大項、270多項合作成果,形成國際社會廣泛參與、合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磅薄氣勢。各方盛讚“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改善和加強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建設是實現內外聯動發展的世紀工程。隨著我國同沿線各國和國際組織合作協議的逐步落實,我國的裝備、技術、投資、標准將進一步走進和融入世界,國內的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空間。“一帶一路”建設同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東中西部聯動發展新局面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這些年,我們同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不同層次的夥伴關係,這些夥伴關係有什麼特點?

  王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積極進取,主動作為,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和立體化的戰略佈局。如果説這個佈局是一座宏偉的大廈,那麼構成這座大廈的骨架就是我們打造的全球夥伴關係網。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我們已經同100個左右的國家、地區和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夥伴網”越來越密,實現了對世界各個地區、不同類型國家的全覆蓋。

  我們提倡的夥伴關係,具有幾個與以往傳統國際關係模式不同的鮮明特徵:

  一是平等性。中國倡導的夥伴關係沒有主從之分,而是以各國平等為原則,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從根本上摒棄國際關係中以大欺小、以強淩弱、以富壓貧的強權行徑,為各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法治化注入了新動力。

  二是和平性。中國倡導的夥伴關係沒有敵我之分,不設假想敵,也不針對第三方,致力於以共贏而非零和的理念處理國與國交往,注重尋求各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通過做大合作“蛋糕”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為國際社會加強對話合作、避免衝突對抗提供了正能量。

  三是包容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倡導的夥伴關係沒有門戶之見,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追求的是共同利益,致力於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從而避免了小集團政治帶來的各種封閉與排斥。

  記者:隨著中國日益靠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如何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通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王毅:隨著我國國際影響不斷提升和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刻演變,中國倡議、中國方案、中國貢獻日益受到各國重視和歡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圍繞全球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作出頂層設計,明確了目標和方向。近年來,我們演繹了參與全球治理的精彩“三部曲”,越來越多的中國倡議上升為國際共識,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匯聚成國際行動,顯著增強了我國的議程設置權、規則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

  第一部曲是2014年的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習近平主席主持下,會議圍繞近30個領域取得100多項成果和共識,其中中方提出的倡議佔到一半以上,中國的議程設置權得到明顯提升。

  第二部曲是去年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習近平主席引導協調各方,在創新增長、結構性改革、多邊投資、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問題上制定出一系列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達成29項重要成果,中國的規則制定權得到明顯增強。

  第三部曲是習近平主席今年1月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併發表重要演講,直面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呼籲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這些立場主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為充滿不確定性和憂慮情緒的國際社會注入了來自中國的強大正能量,中國的話語權得到明顯提高。

  記者:近年來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維護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方面採取了哪些有力舉措?

  王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為維護國家正當合法權益開展了一系列堅決有力的鬥爭。我們在釣魚島問題上堅持原則,充分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有理有據地回擊旨在侵害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同時推動各方回到直接當事方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具體爭議的正確軌道,維護了南海局勢的總體穩定。我們旗幟鮮明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圖謀,抵禦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紮實開展涉藏、涉疆外交,加強打擊“三股勢力”國際合作,堅決捍衛國家安全和統一。我們積極同國際社會開展反腐敗追逃追贓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外交工作在服務國家發展和貫徹“外交為民”宗旨方面取得哪些積極成效?

  王毅:發展是硬道理,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硬任務。我們主動對接國內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外交部和200多個駐外使領館的資訊和人脈優勢,促成一批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項目合作,推動一些遭遇阻力的重大項目得以重新啟動。我們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同30多個國家商簽産能合作協議,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國際産能合作模式,初步形成覆蓋亞非歐美四大洲的國際産能合作佈局。我們加速推進自貿區戰略,同冰島、瑞士、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簽署自貿協定並正式生效,同東盟完成自貿區升級談判,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中國—海合會自貿區談判取得積極進展。我們創立地方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迄今為中西部和東北9個省區舉辦推介,在有關地方和各國之間架起便捷的溝通橋梁。

  “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不變的宗旨。我國每年有1億3千萬人次出境,數百萬中國公民在全球各個地方工作、生活、學習,3萬多家中國企業遍佈世界各地。在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關懷下,我們把人民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不斷增強領保能力建設,積極打造海外民生工程。5年來成功組織9次海外公民撤離行動,受理各類領保救助案件近30萬起,包括處理100多起中國公民在境外遭遇綁架或者襲擊的重大案件。我們借力新媒體新技術,推出新版中國領事服務網、12308熱線、“領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等領事資訊和服務平臺,努力為海外同胞提供全天候、零時差、無障礙的領事服務。目前對持中國普通護照實施有條件免簽或落地簽的國家和地區達64個,與中國締結簡化簽證手續協議的國家達41個,中國護照的“含金量”不斷提升,同胞們走出國門更加安全、便利。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