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校園腐敗易發 如何防止“小管涌”變成“大塌方”

2017年09月04日 09:49:0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原標題:管住權力之手 剷除校園腐敗

  前段時間,雲南省文山州紀委通報10起教育系統違紀典型問題。這其中,有的中小學校長套取、截留學生各類補助費,用於發放福利或個人開支;有的利用職務便利挪用公款,設立小金庫;還有的違規插手工程建設……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身為學校主要管理者的校長,本應以身作則,嚴於自律,規範校園管理,帶好一所學校。然而,從近幾年通報曝光的案例看,一些中小學校長卻費盡心思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大到工程招標、物資採購,小到一件校服、一本教輔書,都要伸手撈點好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招生、基建成為學校腐敗易發區 

  中小學校長在學校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手中權力看似不大,但若用權不慎就很容易滋生腐敗。從數量上看,近年來,全國各地通報的教育系統違紀案例不在少數。據統計,僅江蘇省2016年全省教育系統違紀違法案例就多達1000件,260名中小學校長(副校長)被查處。

  從腐敗類型來看,手段可謂五花八門。一些校長“靠山吃山”,利用自己在招生、物資採購等方面的話語權進行權力尋租。一些學校掌握優質教育資源,成為一些校長腐敗的渠道。2017年5月,廣東省紀委通報了汕頭市龍湖區陳厝合小學校長紀石瑜違規“收禮辦事”的問題。紀石瑜把公共教育資源作為利益交換的籌碼,視新生招錄為搖錢樹,無視上級規定和班級實際情況,違規接收借讀生、跨區生,在2015年至2016年新生招錄期間,紀石瑜安排13名非龍湖區戶籍適齡兒童到該校就讀,並收取學生家長的禮金1.9萬元。

  一些學校採購環節不公開、不透明,缺乏監督,供應商為了長期供貨,將校領導看作“圍獵”的目標,送紅包、送回扣、宴請成為他們慣用的伎倆。2016年11月,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雙水磨小學校長尚勝利就曾因在購買教輔資料時自行聯繫書商,違規從中賺取差價而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中小學校教學樓建設等大工程一般都要按要求走招投標程式,但一些學校在工程建設、教學設備維護、校園綠化美化等方面程式不正規,校長一個人説了算,以至於出現優親厚友等現象。雲南富寧縣第二小學原校長賀志堅就曾在2015年至2016年間,在學校踐諾的大部分零星工程項目中,未經班子集體討論,指定其兄負責踐諾,涉及資金20.44萬元。

  虛報套取學生補助資金、國家財政資金,也是個別校長貪腐的慣用手段。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施行的是生均經費制,一些學校領導就通過虛報學生人數套取經費。有的虛列工程項目,從中牟取利益。有的虛列加班補助,他們通過造假手段套取公款,除了佔為己有外,就是用於吃喝宴請、送禮跑關係,為自己升遷搭橋鋪路。江蘇省寶應縣寶應中學原校長潘文新在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間,先後7次採用虛構教師加班費的方式,違規套取13.06萬元用於送禮。

  防止“小管涌”變成“大塌方” 

  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儘管這種教育管理模式有其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教育部門放權給校長,校長擁有對學校工作全面負責的權力,既管人管物又管錢,致使校長權力過大,過於集中,與之相配套的監督制約機制則不夠健全。

  目前,對中小學校長的監督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上級主管部門,二是學校內部。一些地方的中小學不專設書記一職,往往書記校長一肩挑,而工會和職代會又流於形式,其職權未能得到行使。有權監督的距離遠,距離近的無權監督或不敢監督,給腐敗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此外,部分中小學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已有制度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教育教學重視有餘,對學校領導的黨性教育、警示教育不夠,學校資産處置、後勤經營外包等制度不健全。這些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中小學校長有了可乘之機。

  曾擔任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職業中專黨總支副書記、校長羅先華在懺悔書中寫道:“在擔任校長的四年中,‘一言堂’‘説一不二’‘不允許有雜音’‘一切以我説的為準’等話語成為我的口頭禪,別人有建議不敢説,説了我也不聽。”監督的缺失讓羅先華將手中的權力視為“橡皮泥”任其拿捏,學校儼然成為他一個人的“獨立王國”。四川省金堂縣隆盛鎮小學原校長肖泉在擔任隆盛小學校長期間,也由於不嚴格執行校務公開的相關規定,學校各類經費收支情況不及時向教師公開,經費開支不透明,導致教職工對此反映強烈。

  “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就會肆意妄為,貪婪之心也會蠢蠢欲動。”河南省尉氏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任傑新表示,“唯有紮緊制度的籬笆,織密監督的網路,才能防止‘小管涌’變成‘大塌方’。”

  守住校園一方凈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整個的校長》一文中説:“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要你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

  中小學校長的自身素質、管理水準和教育理念直接關係到一所學校的健康成長,校長心思用錯了地方,上行下效,不良風氣盛行,不僅影響教師幹勁,更侵染學生心靈。

  學習是健體丸,紀律是定魂丹。針對校園腐敗,必須強化校長思想教育和廉潔教育,經常性地針對學校領導開展警示教育,堅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做到警鐘長鳴,讓他們時刻繃緊紀律弦,在思想深處築牢廉潔防線。

  同時,要強化制度約束,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決策民主化,建立以教師為主的校務委員會,負責決議和督查事項進展及執行情況,防止權力過於集中、決策一人説了算。財務公開化,重大事項及時公開,日常事項定期公開,做到事項明、賬目清,主動接受監督。重大工程一律公開招投標,基建維修、後勤採購、食堂承包等達到一定金額的事項一律走招投標程式,剷除腐敗滋生土壤,壓縮權力尋租空間。

  此外,要推行崗位公開競聘,實行任期制、交流制。建立科學的競聘機制,改變自上而下的權力授受機制,加大普通教職工在校長競選中所佔的比重,扭轉校領導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狀況,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教育教學上有本領、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優秀教育工作者選為學校的帶頭人。2017年6月,深圳市出臺《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管理辦法》,設置了獨立的校長職級序列,建立“去行政化”的校長選拔機制。實行任期制,到任後進行綜合考核,優勝劣汰,對群眾評價高、綜合能力強、表現優秀者予以重用。實行定期交流制度,優秀資源共用,促進校際之間共同發展,防止長期在某地任職關係盤根錯節,束縛改革手腳,消除潛在腐敗風險。

  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治理和預防中小學校長違規違紀的問題,是一項長期工程,既要把好選人用人的第一道關口,又要織密紮緊制度籠子,充分發揮多方監督作用,守住校園一方凈土。(司志民 石順江 賀曉鵬)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