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高鐵帶你陸上“飛”(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速度)

2017年08月23日 09:02:33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時速350公里,京滬之間全程僅需4個半小時。隨著全國鐵路9月21日實施新的列車運作圖,中國高鐵正式開啟了“350時代”。這張“中國名片”因“里程最長、商業運營速度最高”兩項世界紀錄而光彩奪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鐵事業繼續保持迅猛發展勢頭,連續不斷的“世界首例”讓人驚艷不已,它不僅繼續變革國人的出行方式,擴大了國人的出行半徑,而且以風馳電掣般的運作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和認知。

  “高鐵”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有不同內涵。中國有關方面對其的定義為:新建設計開行250公里/小時(含預留)及以上動車組列車、初期運營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時的客運專線鐵路。很多國人對高鐵的認識是從那位中國老人開始的。1978年10月22日,在日本訪問的鄧小平踏上了新幹線列車。他在感嘆其速度的同時,堅定而自信地表示,我們也會有的。這一幕通過媒體傳到中國,極大地震動了國人。或許正是從那時起,“高鐵”成為了中國人濃郁的“情結”和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知易行難,通往夢想之路從來不平坦。中國人臥薪嘗膽,經過近40年特別是最近5年以來的不懈奮鬥,實現了高鐵整合技術、施工技術、裝備製造技術和運營管理技術等一系列突破,達到了自立、自強。其中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列車運作控制系統即CTCS-3級。它被稱作“大腦中樞神經”,使高鐵在駕駛中即時收集多種數據輔助駕駛員安全駕駛,實現電腦整合化、資訊化控制,讓在高速行駛狀態下更精準、更可行的數字化的“信號燈”替代傳統信號燈。該系統的全面國産化,標誌著中國高鐵研發已攻克了最後的技術“堡壘”。

  編織一張密度適宜的高鐵網路,造福盡可能多的民眾。十八大以來,我國高鐵版圖不斷延伸:2013年7月,穿越江南水鄉的寧杭高鐵開通;2014年6月,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車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蘭新高鐵建成通車;2016年12月,滬昆高鐵全線通車,彩雲之南不再“邊緣”。截至2016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2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里程之和,除幾條線路外,2004年提出的“四縱四橫”高鐵網已全部建成。根據2016年7月新修訂的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速鐵路將增加到3萬公里。今年繼續保持高鐵網路快速建設勢頭,就在上月初,寶蘭高鐵通車,將使千年絲路煥發更加彭勃的生機。不久後,我們還將見證張呼客專馳騁于遼闊的大草原,而西成高鐵也將讓千年蜀道不再艱難。

  中國高鐵安全高效。從南國至北疆,從西部高山高原到東部平原海濱,中國高鐵嚴格遵循運營管理程式,因地制宜,經受住了惡劣氣候條件和多元地形地貌特徵的考驗,做到了寒帶冬季“不打滑”,熱帶夏季季風、暴雨、颱風天氣下“不冒汗”,萬無一失保安全。

  高鐵連起了城市和鄉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變革著中國社會。隨著高鐵新“350時代”的開啟,一些核心城市與衛星城之間的距離用時間來計算簡直近在咫尺,“跨市”乃至“跨省”上班的現象越來越多。即使全長1318公里,縱貫北京、天津、上海3大直轄市和冀魯皖蘇4省的京滬高鐵,全程也只需4.5個小時,可謂“早喝豆汁,午食湯包”。

  高鐵是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高鐵經濟帶”“高鐵新城”“高鐵新區”等詞彙折射出它給地區發展帶來的黃金機遇。據統計,近5年來,僅京津冀地區,高鐵就有12億人次的客流,6萬餘家企業和單位分享了“高鐵紅利”。而對那些之前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閨”的風景名勝地來説,高鐵的開通將帶來源源不斷的遊客,青山綠水正日益轉化為豐厚的旅遊服務收入,帶來“金山銀山”。

  中國高鐵技術將造福全人類。中國一直不遺餘力地力促高鐵“出海”,與世界各國分享相關技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步伐更穩、更快。2014年7月,中國企業在海外組織承攬實施的第一個電氣化高速鐵路項目即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爾的高速鐵路全線建成通車;2015年6月,中國企業參與中標俄羅斯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2015年10月,印尼雅萬高鐵採購中國裝備協議簽署,中國高鐵的技術、標準、機車等漂洋過海,服務世界。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