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用“熱愛”堅守一線 李志瑤創造航太工業奇跡

2017年08月17日 16:03:00  來源:多彩貴州網
字號: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楊艷)李志瑤是貴州安大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鍛造生産第一線的普通一員,他默默地在鍛造一線幹了三十餘年,從一名鍛工成長為工段長、國家高級鍛造技師、全國勞模、首席技能專家。

  作為一名國家高級技師,他有豐富的現場生産經驗,對各種材料鍛造特性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參與多項新工藝研究,其中安裝邊整體鍛造、低壓渦輪軸整體鍛造、地燃機用大型盤件軋製三項工藝在國內首次提出並應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他參加了多個國家重點型號發動機用新材料的研製工作,如GH4169、GH141、TC17、Ti2AlNi、Ti40等,並且在試生産中為各科研院所的專家提出不少建議,為這些材料早日實現工程化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幹一行,愛一行”,用來形容李志瑤正貼切。鍛造工藝不僅靠的是“打鐵過硬”的工夫,還要熟悉各種新型材料。李志瑤説,他頭腦裏裝有上百種材料的屬性資訊。而李志瑤開發的10多種新材料鍛造工藝,也成為中航工業集團的標準工藝。

  1984年,李志瑤從技校畢業來到安大航空鍛造廠當上了學徒工。也就是從那時起,李志瑤就與火爐、鍛機和金屬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進廠前五年,學徒工必須通過手工鍛造這一關。

  “從爐子裏面拿出來在錘子上超不過一分鐘,就得回爐,有些工藝幹快了也不行,幹慢了也不行,手上被烤得全是水泡。”李志瑤説,幹這個就是要準備好吃苦的。

  在外行看來並不複雜的打鐵,在李志瑤的眼中,卻有很多竅門。他説,關鍵是要憑眼睛去看,看溫度、顏色的變化。拿出來是亮白色的,就是1150到1120多度左右。靠著勤奮和認真,李志瑤得到了大家的認可。5年學徒期滿,他也順利走上了大型鍛造機的控制臺。

  2003年,安大公司接到某重點型號殲擊機零部件的生産任務,廠裏組織了攻關小組,李志瑤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這批零部件採用貴重金屬加工,控制原料消耗就成為關鍵。經過仔細測量、精心計算,李志瑤把圓形件衝壓削切後,中間所剩餘的原料,又用來加工其他小型部件。僅此一項,李志瑤就為企業節約成本380萬元。當年,李志瑤不僅獲得了整個集團的最高的表彰,也獲得了當時全國的一項專利。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安大公司各項生産任務十分緊張,要保配套、保品種、保項目,因而急件産品特別多。作為分廠乃至全公司主要生産工段的工段長,李志瑤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為完成好每項産品、每項急件,他帶領全工段同志奮戰在1250噸水壓機、Φ1800mm擴孔機生産線上,發揮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鍛造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生産任務,創造了單月産值突破5000萬元的記錄。

  安大公司針對重型燃機製造所需的兩大核心關鍵件壓氣機盤和渦輪盤鍛件的製造瓶頸難題,開展了盤形鍛件軋製技術研究,李志瑤和同事們一起集體攻關,日日夜夜通過對3米軋環機進行軋盤裝置的改造,實現了使用軋環機進行軋盤的技術突破,在國內首次成功軋製出了普通材料和不銹鋼材料的盤形鍛件。該技術的研製成功,解決了重型燃機製造所需的大、重型壓氣機盤和渦輪盤鍛件國産化製造的重大難題,擺脫了國內燃機生産大型盤鍛件受制於人的局面,提升了國家製造業整體競爭力,對推動我國鍛造技術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志瑤和同事們在科研課題攻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技術基礎,多次成功地完成了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尤其是在各種高溫合金、鈦合金鍛造的研發及應用領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

  當被記者問到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能在高溫、日夜工作中堅守幾十年,李志瑤説:“就是熱愛這個行業。”

  他用“熱愛”堅守一線,以驕人的業績、優良的作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也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