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斗”“天河”……這些“中國驕傲”都與國防科大有關

2017年07月22日 10:10:25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簡稱“國防科大”,坐落在湖南長沙,是一所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涵蓋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文學等8個學科門類的軍隊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

  學校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發展而來,主要經歷了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長沙工學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5個階段。學校是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的象徵,為實現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軍事工程學院時期

  (1953.9.1~1966.3.31)

  國防科大的前身是1953年9月1日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著名的“哈軍工”。

  “哈軍工”的創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高級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建設現代化國防軍的重大技術保證。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新中國幾乎每一個國防重大項目,都融入了“哈軍工”人的智慧和汗水,這裡先後誕生了十幾項具有開創意義的“第一”——第一台軍用電子電腦、第一艘水翼艇、第一艘試驗潛艇、第一艘氣墊船……1958年8月,“哈軍工”36項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成果在北京舉行彙報展覽,當時在京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人及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的負責每人平均前去觀看。

  建院之初,學院在進行“將哈軍工辦成國內一流大學”的討論時,採納了副教育長曹鶴蓀的建議:對學員要“高門檻、霸王課、高淘汰”。由於“哈軍工”聲名遠播,每年都能招到大量尖子生。

  軍事工程學院以“高起點、跨越式”辦學模式,一成立就處在很高的起點上,實現了超常規的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培養高級軍事工程技術人才的成功道路,是中國國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哈爾濱工程學院時期

  (1966.4.1~1970.6.14)

  1966年4月1日,“哈軍工”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隸屬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領導。院係也作了相應調整。除原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導彈工程系,原空軍工程系改名為航空工程系,海軍工程系改名為艦船工程系,同時將海軍工程系艦艇導彈指揮儀系統專業和電子工程系的電子電腦專業合併,成立電子電腦係(六係)。因外國留學生逐年增加,同時將原外國留學生隊擴建為外國留學生係(七係)。

  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加強戰備迫在眉睫。1969年12月,中央軍委作出了調整國防科委所屬高等院校體制,和內遷到三線地區辦學的決定。

  1970年3月1日,國防科委派出調研組來哈爾濱工程學院主持“分建”和“內遷”工作。學院主體,即教務部、政治部、院務部、基礎課部、院辦公室,電子工程系、導彈工程系、電子電腦係、外國留學生係、綜合實驗工廠,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系內遷長沙,歸國務院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領導。航空工程系遷往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歸國務院三機部領導。原子工程系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尖端專業和為其服務的專業合併,遷往四川省重慶市,組建重慶工業大學,歸國務院二機部領導。船舶工程系原定到武漢、南京選址,後留哈爾濱,改名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歸國務院六機部領導。空氣動力風洞實驗室留哈爾濱,改名為風洞研究所,歸國務院三機部領導。

  長沙工學院時期

  (1970.6.15~1978.9.30)

  1970年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電報命令:“哈爾濱工程學院(原軍事工程學院)南遷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領導。”8月又下文規定,由湖南省革委會、省軍區和七機部實行雙重領導。

  1970年7月~11月,學院機關、直屬單位以及電子工程系(4個專業)、導彈工程系(7個專業)、電子電腦係(1個專業)共12個專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5個專業南遷長沙。對於長沙工學院的任務,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的規定是:“為七機部培養技術人員,同時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期

  (1978.10.1~1999.6.17)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成立的。1977年7月23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在北京接見了長沙工學院代表張文峰、高勇。當張文雄、高勇問到能否寫一個籌辦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報告時,鄧小平明確地説:“你們當然可以報。”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佈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決定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從即日起,啟用番號。從1978年10月1日起,學校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列入軍隊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主要任務是為國防尖端技術培養高品質、高水準的研究、設計、生産、試驗、使用人才,同時擔負戰略武器試驗、使用的各級技術指揮幹部的訓練和在職技術幹部的進修任務。

  1984年6月15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成為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當時唯一一所有研究生院的軍隊院校。

  這個時期,學校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加快教學科研改革創新,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教育教學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人才培養品質不斷提高,科研創新取得巨大成就。“銀河”科研團隊以及由他們在創新實踐中培育形成的“胸懷祖國、團結協作、志在高峰、奮勇拼搏”的銀河精神就是這一時期學校發展的縮影。

  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期

  (1999.6.18~)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全球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了軍事領域的一系列革命性變化,為適應世界軍事變革對軍隊院校建設和軍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中央軍委決定對全軍院校進行調整和改革。

  1999年4月26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關於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命令》,將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長沙政治學院併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執行副大區職權,歸中央軍委建制。任務是培養軍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軍隊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6月18日,學校隆重舉行了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宣佈命令暨授旗儀式大會。

  2012年5月27日,總參謀部頒發了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新編製表。學校設訓練部、政治部、科研部、校務部、研究生院共5個機關部門,下設航太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資訊系統與管理學院、電腦學院、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指揮軍官與基礎教育學院、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10個學院。

  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始終緊貼國家和軍隊戰略需求,加強人才培養和自主創新,著力攻克和掌握攸關國家安全利益和軍隊發展的核心技術。其中,“北斗”科研團隊就是這樣一支集智攻關、築夢星辰的創新團隊。

  2007年,我國一顆北斗衛星在試運作過程中,受到強烈干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專家分析認為,複雜電磁環境是“罪魁禍首”。如果3個月內不能解決問題,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已發射的衛星將無法使用!“3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解決方案!”國防科大的“北斗”科研團隊向上級立下了軍令狀。在最緊張的時候,所有人員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實驗室度過。不到3個月,他們就研製出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這支團隊沒有一個院士,平均年齡不到30歲,卻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國家隊、主力軍。從最初的3人課題組,到如今成長為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導航技術方向專家組組長單位。10多年來,他們從諸強逐鹿北斗的“觀察員”,成長為國內唯一同時擔任系統核心體制、衛星關鍵載荷、運控主體、測試設備研製任務的單位。

  60多年來,學校取得了大批高水準科研成果。2000余項成果獲國家、軍隊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級特等獎7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64項,軍隊及省部級一等獎298項,取得了以“銀河”系列巨型電腦、“天河”系列超級電腦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關鍵技術、“天拓”系列微納衛星、連續碳化矽纖維、中低速磁浮列車、無人駕駛車、“麒麟”作業系統、鐳射陀螺、光纖鐳射器、高性能路由器、倣人形機器人等為代表的4000多項科研成果,為我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太等重大工程,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主席對學校建設發展非常重視,寄予殷切期望。2013年6月,對學校研製成功“天河”二號超級電腦系統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學校要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2013年11月,習近平主席親臨學校視察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全面提高教學科研水準和人才培養品質,加快建設具有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把國防科大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援。

  如今,軍隊院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新的國防科大將緊緊圍繞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聚焦強軍目標,加快創建我軍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努力為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