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樓市調控不會虎頭蛇尾 各地祭出實招

2017年07月18日 08:46: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期,隨著各地樓市調控措施的不斷完善,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地産市場趨於穩定,環比下降或漲幅放緩者開始增多,很多區域房地産交易變得更加理性。不過,也有一些業內聲音認為,當前樓市調控限制過嚴束縛了合理需求,不久之後樓市調控政策可能重新鬆綁。對此,專家指出,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産行業能否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中國樓市調控政策不會反反覆復、虎頭蛇尾,而是將真正確保房屋回歸居住屬性,併為建立房地産長效機制創造環境。

  各地調控祭出實招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專家認為,結合此前房地産貸款增量佔比下降、個人住房貸款期限縮短等現象不難分析出,在各地紮實的分類調控政策之下,中國樓市正趨於平穩。

  在北京,有關部門今年2月出臺了全國首部公租房建設與評價地方標準,公租房設計水準大幅提升,同時首次放開22㎡最小面積限制,既減輕了住房者的租金負擔,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上海,《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通過加大土地儲備力度、盤活存量土地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多種措施,增加住房用地供應達5500公頃,預計新增供應各類住房約170萬套。

  與此同時,還有近30個城市將限售政策作為遏制炒房的有力武器。例如,廣東東莞規定,企業購房需不動産權證滿2年才能交易;陜西西安也延長了限售期限,規定新房網簽滿5年方可交易。在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限售意味著持有房産的時間成本大幅提高,從而凍結了房産的流動性,有利於打擊炒房。

  “雖然當前各地樓市調控政策以限購為主,但要看到‘限購’並非不允許人們買房。實際上,調控政策對購買第一套房的剛需來説影響不大,其主要針對的還是投資性、投機性需求。目前來看,調控政策在促進樓市平穩運作方面成效比較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回歸居住已成共識

  那麼,未來樓市調控會否因為穩增長壓力或購房呼聲而“鬆綁”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夏丹認為,當前調控政策呈現“限購+限貸+限價+限售”四位一體的嚴控狀態。未來,隨著調控效應持續發酵,市場將認同並習慣這種節奏,更多緊縮政策的出現和調控範圍擴容也多在預期之中。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樓市調控政策恰恰是針對炒房需求所做的必要調整。”張立群指出,中國房地産市場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看源於城鎮化過程中“人口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帶來的不均衡。隨著一線城市周邊城市群的發展及諸多二線城市的崛起,這種不均衡有望得以緩解,但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在房地産長效機制真正建立之前,中國仍將堅持因城施策的分類調控,不會反反覆復、虎頭蛇尾。

  而在穩增長方面,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良好勢頭決定了中國不可能通過“鬆綁調控、刺激房地産市場”來實現穩增長目標。例如,目前中國創業人數已經超過德國人口總數,市場主體數量也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主體總數。共用單車、網路約車、快遞送餐、線上醫療、遠端教育等新業態保持強勁增長,不僅表明中國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更意味著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有著十分堅實的基礎。

  長效機制加快腳步

  調控政策保駕護航,長效機制加快腳步。稍早前,住建部印發的《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便被視為建立房地産市場穩定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一步。

  針對房東隨意提租等現象,意見稿提出,鼓勵出租人與承租人簽訂長期住房租賃合同,住房租賃合同中未約定租金調整次數和幅度的,出租人不得單方面提高租金。同時,該意見稿還提出完善房地産開發企業、住房租賃企業、房地産經紀機構、房地産估價機構及從業人員的信用記錄,並納入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以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國家發改委學者撰文指出,當房地産市場呈現過熱態勢時,市場自身修復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難以自我實現均衡,因此適時適度的行政干預是必要的。同時,實行購租並舉,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是穩定房地産市場的重要途徑。

  “未來,我們一方面要加快房地産長效機制的設計和實施,加大住房土地供給,發展租賃市場以疏解自住剛需;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樓市的分類調控政策,緩解樓市局部過熱,防範相關金融風險。”張立群建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