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醫改的“中國解法”:老百姓得實惠 醫務人員受鼓舞

2017年07月15日 08:54:4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北京友誼醫院理事長辛有清認為,過去一個主任醫師的掛號費診療費僅有14元,醫生的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此次改革體現了對醫務人員的尊重,醫生看病的積極性更高了。

  福建三明市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統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了“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藥品回歸治病功能、醫生回歸看病角色”的目標。其最大的亮點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讓醫務人員拿到體面而有尊嚴的陽光收入。例如,推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向能者傾斜、向一線傾斜。院長年薪在20萬—28萬元之間,由財政全額支付,切斷了院長收入與醫院收入的關係。對醫務人員實行目標年薪制,考核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社會評議相掛鉤,切斷醫務人員收入與科室收入的關係。全市22所公立醫院的醫務人員每人平均核定工資從2011年的4.22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9.45萬元,醫務人員收入和待遇明顯提高。

  三明市將樂縣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謝漢剛説:“三明醫改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利用擠掉藥品虛高價格騰出的空間,同步開展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實現騰籠換鳥,提高醫務性服務價格。改革前我的年薪是12萬元,2013年漲到19萬元,2014年達到24萬元。2015年加上特殊貢獻獎,年薪27萬元。醫改體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政策導向,醫生靠技術吃飯而不是靠賣藥吃飯。”

  2016年國務院對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相關評估報告顯示:2015年,試點城市在職職工年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為11.2萬元,近5年年均增長9.4%;縣級公立醫院在職職工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為7.4萬元,比2014年增長13.8%。

  人民群眾是醫改的最終檢驗者,醫務人員是醫改的直接實施者,醫患雙方的實際感受和實際行動是醫改成敗的“金標準”。醫改,正在鋪就一條惠及全體人民的健康之路。(本報記者 白劍峰 申少鐵)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