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醫改的“中國解法”:老百姓得實惠 醫務人員受鼓舞

2017年07月15日 08:54:4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75歲的王時香家住上海市閔行區龍柏小區,因患有多種慢性病,常年往返于大醫院掛號配藥。兩年前,上海市開始推行“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即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簽約,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居民有優先簽約權。延伸處方是“1+1+1”簽約的重點配套服務之一,凡是由社區醫生轉到上級醫院就醫的簽約居民,在大醫院得到的處方即使不在基層藥物目錄之內,也可由社區醫生直接開方,由物流配送到社區或居民家中。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19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開具延伸處方,藥品目錄已達517個品規,涵蓋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骨質疏鬆、腦梗死等老年患者常用藥,使患者逐步從大醫院“回流”到社區。王時香感慨:“在社區看病的最大好處就是省錢省力,有病隨時找家庭醫生,不用每次都去大醫院排隊掛號了!”

  2012年10月,安徽滁州天長市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縣,率先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確立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改革思路,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村分級診療模式。改革以來,群眾看病負擔不斷下降。2016年,新農合實際補償比達7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個百分點,患者自付醫療費用下降到30%。由於縣級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雙提升”,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初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回基層”的良性就醫格局。

  54歲的天長市某學校教師紀士貴不幸患上食道癌。起初,他去南京做化療,但一個週期1萬多元的費用以及不足50%的報銷額度,讓他不堪重負。後來,他決定回家治療。在天長中醫院,同樣的化療方案只花4000多元。按照有關教師的優惠政策,他還可以享受80%的醫保報銷比例,家庭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讓醫務人員受鼓舞

  ——技術勞務價值提升,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

  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醫務人員的參與度,決定著醫改成敗。5年來,我國著力突破制度壁壘和利益藩籬,積極探索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努力提升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價值,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導向,有效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一塊“硬骨頭”。5年來,各地圍繞運作機制、醫保支付、薪酬制度等關鍵環節,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讓更多人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截至2016年年底,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達200個。今年9月30日之前,城市公立醫院將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今年4月8日,北京市啟動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全市3600多家醫療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及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以三級醫院為例,普通門診醫事服務費為50元,副主任醫師60元,主任醫師80元,知名專家100元,急診70元,住院每床日100元。這一改革大幅提升了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價值,切斷了醫院、醫生靠開藥賺錢的補償模式,引導醫務人員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診療服務獲得合理補償。北京市對435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行調整,上調了護理、中醫、手術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例如,普通床位費從28元調整為50元,二級護理從7元調整為26元,針灸從4元調整為26元,闌尾切除術從234元調整為560元。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