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民日報刊文評中國世遺數已達52個:該如何傳承如何守護

2017年07月10日 08:38:19  來源:搜狐
字號:    

  繼可可西裏申遺成功之後,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進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産數量已達52個。如此之多的世界遺産,該以怎樣的面貌傳給後代?面對文化生態的變化,又該如何守護歷史文化記憶?類似的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中國申遺的心態經過了一個變化過程。最早長城、故宮等申遺,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隨後麗江、張家界等地申遺成功後的旅遊開發,則更看重背後的商業價值、品牌效應,一些地方甚至將世界遺産當成“搖錢樹”,引發了對過度開發的批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將“突出的普遍價值”作為評選世界遺産的主要依據,如何保護這種超越國家界限的普遍價值,使之有益於全人類的當下和未來,或將是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

  世界遺産不只是一地一國的遺産,更屬於全人類。所以,保護世界遺産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時一地的商業利益,求的是子孫後代還能受益於這份寶貴的遺産,求的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要在我們手中消失。以鼓浪嶼為例,它展示了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在建築、技術、園林景觀方面能看出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風東漸、華僑反哺,閩南白話字和早期的中文拼音在這裡傳播;中國的現代醫學、音樂教育在這裡生根;弘一法師、林語堂、馬約翰、林巧稚等在這裡留下足跡……人類文明交流史,在這個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濃墨重彩地演繹。美麗,但是脆弱;珍貴,卻又易逝。這正是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記憶的原因,也是世界遺産設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遺産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並不簡單。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對遺産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提出“將文化遺産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在保護世界遺産上,中國還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應該軟硬體保護並舉,不能“見屋不見人”,更不能破壞當地原有社區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産和原生態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則人文底蘊、保護價值就消失了。鼓浪嶼的文化遺産,不止于菽莊花園的“藏海”和“補山”等有形物,還在於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闖南洋的故事;老屋裏赫然擺放的鋼琴,讓你明白“琴島”之稱名不虛傳。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