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一份禮物一片心:香港“返鄉禮物”的二十年

2017年06月29日 13:11:4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深圳6月29日電(記者王曉丹 管沁雨)一份禮物一片心,你來我往情誼深。

  香港回歸20年來,內地與香港交往日益頻繁。過去,人們從香港帶回的是時髦的成衣、小電器、黃金飾品等,現在則是化粧品、日用品、藥品、進口奶粉、有香港特色的産品等;而香港人除了思念內地土特産的味道外,也開始使用電商購買一些內地物美價廉的商品。

  這些禮物的變化,既是時代發展的縮影,也是兩地融合的見證。

  心頭上的嚮往

  1997年前後。

  “當時,一些市民常常來到中英街遠眺香港,他們到了中英街界碑的香港一側都非常高興。”深圳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孫霄説。

  孫霄告訴記者,20年前對於內地人來説,去香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們從香港回來也會帶些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的確良襯衫為代表的成衣,種類繁多的手錶、手機、照相機、收音機等電子産品,樣式精美的黃金珠寶等,都是當時人們的“心頭好”。

  家住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羅湖橋社區的居民盧蓮好,向記者展示了一台從香港帶回來的收音機。“我特別喜歡聽鄧麗君的歌。20多年前,我丈夫從香港帶回一台收音機送我作禮物,一用就是十幾年。”

  “當年,鄰居得知我這臺收音機是從香港帶回來的,非常羨慕。這臺收音機可以一邊播放磁帶、一邊翻錄,他們經常拿著空磁帶來我家,翻錄一些明星的歌曲。”説到這裡,朱光榮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舌尖上的鄉愁

  在香港禮物到內地的同時,廣式月餅、新會陳皮、江浙粽子等特産,則是內地人赴港探訪親友的熱門手信。

  今年端午節過後,家住香港島東區的李志英,家裏冰箱還放著不少粽子。祖籍江蘇揚州的李志英來到香港快30年了,她來港之後再也沒有親手包過粽子,每年端午節都去超市買。

  “香港這邊的粽子是長條形的,跟我們老家的粽子形狀不一樣,裏面的包心也不同。”每逢佳節倍思親,對年過半百的李志英來説,最難磨滅的印像是,家鄉食物的味道。

  香港回歸之後,李志英漸漸增加了探親的頻率。從香港帶回老家的東西不多,都是巧克力、化粧品等,而從老家帶回香港的“家鄉土特産”能吃上好一陣。

  由於港式菜品的口味跟老家不同,李志英剛來香港時,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適應香港的生活。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感受,她仍然笑著搖搖頭,連説兩遍“不好吃、不好吃”。

  有時候回揚州老家過年,李志英會帶回家裏人自己裹的香腸,那個臘味兒是她一直喜歡的。她説,廣式香腸很甜,跟老家的不是一種口味,“在香港也裹不出那樣的香腸”。李志英説一口帶揚州口音的粵語,但她已經是個地道的香港人。那些留在舌尖上的記憶,是她心底淡淡的鄉愁。

  指尖上的便利

  2003年赴港自由行開放。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02年內地居民訪港人次約683萬,而2015年則增加到了約4584萬人次。

  隨著內地經濟不斷發展,市場上的商品也日漸豐富,人們購買香港産品的線下線上渠道也越來越多。化粧品、日用品、藥品等成了返鄉禮物的主要構成部分。此外,一些進口奶粉、港式點心、富有香港特色的文創産品等,也受到越來越多內地遊客的青睞。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寶姐告訴記者,現在在內地買什麼都方便,除了根據鄉親的個別需要帶些“黃道益活絡油”等藥品外,“每次回去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物品要從香港帶”。

  在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電商,近年也將業務擴展到了香港。越來越多香港人也成為線上購物的擁躉,動動手指輕點滑鼠,就能買到內地一些物美價廉的商品。

  “我在香港的親戚經常在淘寶上買些內地的家居用品,品質好、價格也便宜,要麼轉運到香港,要麼寄到我家中,托我再帶給他們。”盧蓮好説。

  內地與香港,文化相通、血脈相融。20年來,人民來來往往,變的是手信,不變的是情誼。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劉瓊 ]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