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20年,香港被“狂飆的祖國”帶著飛跑

2017年06月29日 15:41:4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范淩志】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香港”“衰落”兩個詞,可以看到上百萬條結果。一些文章從歷史到房地産,將“香港衰落”“剖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這些不過是似是而非、低成本的談資。的確,過去20年香港經歷了各種風雨:亞洲金融危機,非典(SARS)衝擊,“佔中”“旺角暴亂”……與紐約、倫敦合稱“紐倫港”的香港光芒也似乎正被上海、深圳等內地新貴蓋過,尤其是它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大不如前。但香港真的在衰落嗎?在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紀念日到來前,《環球時報》記者赴港採訪,發現香港各界精英對香港在國家經濟中佔比下降的事實普遍樂觀面對,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話説:“這是很正常的事……這是由於國家發展得快。”

  “馬照跑,舞照跳”——20年曆程寫照

  5月底的一個傍晚,旺角西洋菜街如往常一樣開啟消閒模式,兩個音箱一個麥克風,人們就可隨節奏扭動身體。不同於內地整齊劃一的廣場舞,這裡的“舞場”界線不明,儀式感更弱,字體誇張的廣告牌從街邊商鋪蔓延到人們頭頂,將這幅香港街景填充到不能再滿。

  一年多以前的暴亂給這裡帶來的蕭條只是暫時的,不遠的“波鞋街”上,操內地口音的遊客分佈在三四十家運動品牌店舖內,尋覓著比網購還便宜的新款鞋。根據多年口口相傳的口碑,他們相信“香港不會有假貨”。

  本地人李先生帶著《環球時報》記者在旺角鬧市穿梭,他曾在這裡開了個零售攤,賣水和香煙。如今的旺角,是化粧品連鎖店、藥房與找換店的天下,由於地價比港島低,這裡的業者有底氣用更親民的價格吸引觀光客。

  其實,在上世紀後半段,旺角、油麻地一帶是聞名中外的“地下紅燈區”,在很多港片裏是色情、毒品和暴力的代名詞。20年過去,昔日“人肉生意”最紅火的缽蘭街朗豪坊購物中心,已成為“轉型”的代表地標之一。

  “馬照跑,舞照跳。”這是回歸前中央對港人生活方式不變的形象描述,據説回歸後的首個賽馬日,有港媒以這句話為標題,顯現政權交接後的平穩過渡。他們也許不會想到,這樣的狀態會一直持續20年,並將繼續下去。

  “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不是順風順水得來的。“回歸前,一家西方媒體的封面上寫著‘香港已死!’”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憶説,2003年時,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的衝擊,香港經濟非常低迷,當時房價掉了60%以上,大家都很悲觀。那時國家開放內地遊客自由行,一下子把經濟拉起來,大家的信心也回來了。“國家給香港的支援,沒話説!”

  對於那場蕭條,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陳志豪有著切身感受。2002年他獲得第一份暑期工,做售貨員,時薪只有10元港幣,他的同學卻羨慕不已。“因為我竟然在青年失業率甚高的情況下,找到時薪10元的工作!”如今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的陳志豪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可見當時的經濟環境是如何的蕭條!”陳志豪又説,幾年前,他妻子與友人合資開餐廳,服務生的時薪已普遍達40多元,“國家支援令香港大量低技術勞工受惠”。

  “今天我們活得比他們更好。這20年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因戰亂、災害而‘死’,為什麼香港能安然度過?”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説,“因為我們背靠國家。”

  “唱衰”香港——他們為何如此

  在一些西方媒體和部分香港人眼中,回歸後的香港卻是一直在“褪色”。“香港一個時代的終結,‘多謝’中國的擁抱”——這是2016年9月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的標題。文章稱,“香港在中國經濟中的角色逐漸縮小,據世界銀行統計,1997年香港GDP佔中國經濟總量的18.5%,到了2015年卻減少到2.9%。”文章還寫道,香港的經濟與生活越來越依賴內地,糧食大部分由內地供應,旅遊業靠自由行支撐;香港貨櫃港口失落全球龍頭地位,被上海追上。

  一家長期唱衰香港的港媒則推出“回歸20年”專題,其中充斥對港英時期的美化,其一篇報道更是以“顏色”來劃分股市:“香港回歸接近20年,港股不斷赤化,目前‘中資’勢力已超過香港本土股票。”

  “回歸後,香港確實遭受了兩次特別嚴重的經濟衰退”,陳志豪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一次是在1997至2003年,另一次是2008至2009年,都是由外部金融衝擊引起,香港甚至曾被美國投資者視為“肥豬肉”和“提款機”。陳志豪補充説,回歸後在香港內部炒作“衰落論”的人,主要是反對派勢力,但他們避談導致早年香港經濟蕭條的主要肇因——以美國為首的投機客。

  在觀察人士看來,炒作“香港衰退”是西方長期以來鼓吹的“中國崩潰論”的一部分,對某些西方勢力來説,只要把繁榮的香港“唱衰”,就能為其論調提供“論據”。陳志豪説,香港本地的反對勢力為打擊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心而熱衷“唱衰”香港,這樣他們就能操縱更多議題,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亞洲瑞士”——數據説明問題

  “連續23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平均預期壽命全球第一:男性81.3歲,女性87.3歲”“去年生産總值3200億美元,較1997年增長81%,每人平均GDP增長60%”“財政儲備近1萬億元,較1997年同期增長超過一倍”“外匯儲備資産由1997年底的928億美元增長到3905億美元”。

  如此數據無疑是一份亮眼成績單。5月底,在接受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媒體採訪時,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財政狀況很滿意:“哪怕什麼稅都收不到,有兩年的開支已經在這裡了。”

  給外界“衰落”錯覺的主因之一,是1997年香港GDP佔國家總體的18%以上,而今卻不到3%。“並不是香港(發展)滯後,而是國家發展太快!”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説,香港是發達經濟體,過去20年國家一直處於發展中,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而且,不能根據經濟總量來判斷香港的作用”,蔡冠深説,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融中心,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內地城市短時間替代不了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給記者列出一系列數據:“現在香港上市公司有2000家左右,1997年只有650家;我們股票市值26萬億港元,當時只有3萬億。這主要得益於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現在香港股票市場60%上市公司是內地公司,每一天的成交量70%來自內地企業。隨著滬港通、深港通讓兩地金融市場聯動起來,是內地幫助香港成為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成為‘亞洲瑞士’。”

  香港的支柱産業旅遊業也被視作經濟晴雨錶。2015、2016年,赴港旅遊人數略有下降,但特區政府署理旅遊事務專員廖廣祥認為,這並不説明香港沒有吸引力了,除了受一些不愉快事件影響,一個重要因素是全球經濟不穩定形勢下的激烈競爭,比如其他地區的貨幣貶值很多,但港幣穩定,而旅遊業是一個對價格很敏感的行業。

  “超級聯繫人”——是雄心也是機遇

  近日的香港,到處可見慶祝回歸的彩色LOGO,“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是主題口號。在港人看來,“新機遇”無疑是“一帶一路”倡議。

  在特區政府總部,《環球時報》記者恰巧碰到公民教育委員會進行“2017~2018年度‘一帶一路’交流資助計劃”評審面試,幾名申請者正在門外等候,他們在背誦什麼,看上去略顯緊張。兩名面試完的申請者告訴記者,他們來自一所大學,希望將選拔出的15名學生帶到中亞國家走一走。在公民教育委員會官網上,記者看到,該項目旨在資助一些機構團體舉辦以香港青年為對象的活動,務求讓他們了解“一帶一路”與其個人發展乃至香港未來息息相關。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曾在任內多次表示,在“一帶一路”落實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做好內地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5月底,面對《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他提到香港和內地的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互補性很強,“內地企業在修建基礎設施上的競爭力很強,而香港管理這些設施的能力比較好。我們可以並船出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同記者聊起去年去中亞的經歷:“吉爾吉斯斯坦有一條鄧小平大街,我好奇地問當地人‘小平先生到過這裡嗎?’他們説‘沒有’,這麼做是想學我們的改革開放。他們非常希望香港企業家前去投資,為什麼?因為改革開放從深圳特區開始,而深圳的發展跟香港分不開。”

  要發展就離不開交通運輸,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邱誠武説,香港的陸路、港口面向內地和全世界開放,“現在香港跟67個國家簽訂了民航協議,其中40多個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李秀恒認為,香港的角色一直在變化。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把國際認知和經驗帶進內地。隨後,內地企業成長起來,雙方進入合作階段。現在,香港的課題變成了如何配合國家發展來獲得自身發展,“這也是香港的價值所在。”

  下一頁   [延伸閱讀]   世界看“一國兩制”:中國創舉 香港之幸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