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美到窒息、富含寶藏!時隔40年,我國科學家再探“第三極”

2017年06月23日 11:34:2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除了北極、南極,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是全世界科學家非常關心的地區。壯美的青藏高原,作為世界最後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40餘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央視科考直播團隊兵分3路,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記錄了本次科考行動。

  科考看點一:為“長大”的高原湖泊“做體檢”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涼苦寒之地。事實上,這裡分佈著大大小小1000多個湖泊。色林錯在近年來不斷擴大,已超越納木錯,成為西藏第一大湖。

  高原湖泊面積和水量的增大,對局部氣候乃至東部季風區的旱澇都可能産生影響。“長大”的高原湖泊亟待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據介紹,此次考察將對包括色林錯在內的藏北湖泊群進行湖底地形圖的繪製,並對水體參數進行測量。

  此外,科考隊還將鑽取水底沉積岩芯,它是重現湖泊歷史的“一手史料”。

  科考看點二:破譯冰“芯”中的氣候、環境“密碼”

  想知道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青藏高原溫度和降水的變化過程,科考隊只需通過鑽取冰芯便能“穿越時空”——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記錄保存著過去的氣候變化資訊: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可揭示高海拔溫度變化,冰芯積累量記錄可恢復高海拔降水變化,從而為區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數據補充。

  科考看點三:追尋史前人類的高原足跡

  古人類最早在何時踏上青藏高原?他們從哪來?為什麼登上高原?如何適應高海拔環境?……此次科考將圍繞這些問題尋找線索和答案。

  位於色林錯地區的尼阿木底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介紹,2016年,他們對尼阿木底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現已初步確定,該遺址距今至少3萬年——也就是説,早在3萬年前,已有人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鄧濤説,此次科考將繼續發掘有地層埋藏的古人類遺存,提取高精度測年和環境分析樣品,進一步還原人類探索高原的歷史過程及環境動因。

  科考看點四:為高原珍稀動植物居民“查戶口”

  烏黑的頸,丹紅的頂,頎長的腿——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

  色林錯目前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未來,西藏擬在該地區建立集保護、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公園。在不破壞高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遊客或許將有機會與高原精靈們“親密接觸”。

  色林錯沒有手機信號,遊客罕至,被視作無人區但卻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天堂。

  色林錯湖區內還廣泛分佈著許多高原珍稀動植物物種。這次科考也擔負著對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數量、分佈區進行摸底,為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護與生態旅遊規劃提供科學數據與建議的任務。科考隊將繪製出區域內的植被圖和動物重點棲息地分佈圖。

  以上的這些介紹,如果還未滿足你的好奇心,記得今天收看央視新聞推出的《提問第三極 央視幫你問》系列直播。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