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科普也應該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

2017年06月22日 16:10:0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盧耀如(中國工程院院士)

  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科普工作被提高到了與科技創新並列的位置,説明當今科普工作責任重大。筆者認為,科學的普及應該是科學家要承擔的任務,而且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文化水準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要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對來説,有的學科科學普及比較難做,寫一篇科學論文可能很容易,要寫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反而不容易,所以我強調,應該在實踐當中進行科學普及。舉個例子來講,地質的科普應該結合實例,結合當地的防災減災情況進行宣講,增加老百姓對自然災害的認識,讓他們知道如何開發利用資源,如何防範自然災害。

  科技人員應該注意強調科學普及和傳統文化的聯繫。就全民文化來講,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非常厚重,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科普工作應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科學普及使得全民的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讓一般的老百姓也能對自然有科學的認識,這對傳統文化來説,也是一個激濁揚清的過程。

  首先,文化是發展科技的重要基礎。我國文化史和科技史都很悠久,在《尚書》《爾雅》《易經》等文化典籍中,就涉及風雷雨等自然科學現象。古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人們用科學來解決民生問題,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1942年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總結出來,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同。同時,四大發明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豐富的內涵為科技發展提供養分。文化的發展給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想像。比如中國的古代小説《封神榜》,體現了我國民間科學的幻想,千里眼和順風耳,實際上後來這些“幻想”之光慢慢照進現實,千里眼可以聯繫到望遠鏡,還有遙感衛星。順風耳就可聯繫到現代的手機。原先古人只是有些想像,但科學的發展使得這些文學的想像慢慢變成現實。

  再次,科技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只有科學技術這一個輪子,社會也可以發展,但容易偏移,兩個輪子就可以更好地推動社會向前進步。比如,現在汶川地區很快就重建起來,除了技術進步,還跟中華民族有不屈不撓的傳統信唸有關。這種傳統文化的信念,對一個國家來説是前進動力,也會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總之,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我們現在應該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繼承下來,和科技創新相融合,這樣老百姓容易接受,我國民眾的科學素質也能得到更快提升。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22日 13版)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