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繫重大工程

2017年10月10日 15:46:4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在創新的路上,我們永不停步: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我國將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面向2030,我國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等重要項目……

  創新,是“活水”,讓重大工程從理念的種子變為現實的參天大樹;創新,是“永動機”,讓重大工程建設的腳步一往無前,鏗鏘有力。

  “補短板”與“鑄重器”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多年積累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如何破解?習近平告訴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而我國的重大工程建設,既是鑄“重器”又是補“短板”。

  五年來,我們發展特色産業,發揮國家重大工程、農業産業化項目帶動作用,壯大扶貧力量;我們開展環境治理、防治大氣污染;高鐵、高速公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打造了日益緊密的城市“朋友圈”,推動了各地的協調發展;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智慧製造和機器人等科技創新項目體現了國家的重大需求,將帶動不少産業的發展;還有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中國行動計劃、資訊化重大工程......

  回顧梳理五年來的重大工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重大工程遙相呼應,協同作戰。它們,在默默補齊發展短板的進程中,也為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偉大民族復興打造出大批基礎“重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