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短短半年時間,李克強已經三次部署相關改革事宜。就在此次常務會的前一天,6月13日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總理提出明確要求:今年要再壓減50%的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
企業增活力,制度先鬆綁。同理,工業要升級,企業須自主。靠一大堆工業生産許可證,“證”不出真正令消費者滿意的産品和放心的品質;而靠一大堆前置審批,同樣“審”不出“中國製造2025”。
只有證減了,政才能簡,方可破解長期存在的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更重要的,只有政府部門心思從前置審批、給企業“辦證”上徹底抽脫出來,才能真正放在事中事後監管上,“管”得住、“管”得好、“管”出實效;也才能真正放在優化服務上。如此方可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誠如總理所言,這是一場從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革命。
李克強在當天常務會上説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定要明確,我們今天確定取消和下放這些工業産品生産許可,絕不代表政府責任的減輕。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政府的責任更重了!”
企業減負,政府加責。一張一弛,大有講究。(陳翰咏)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