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讓社保大數據“活起來”(民生 民聲)

2017年06月16日 13:41:2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數據不是為了當擺設,關鍵是要依託數據使制度安排更加科學,背後的改革也要儘快突破

  第10億張社保卡近日送到參保者手中,社保卡所承載的大數據也引起廣泛關注。

  這數據的確夠“大”──看參保人數,已達10億,最終將實現“人手一卡”;看年齡跨度,從出生不久的嬰兒到耄耋老人,都有自己一張卡;看功能,持卡掛號看病、持卡取養老金、持卡領補貼、持卡消費……功能上百項,新數據隨時在生成。“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是社保卡的發展目標。從1999年首張社保卡誕生至今,“記錄一生”已基本實現。然而,談到“保障”“服務”,與老百姓的期望顯然還有距離。辦理社保業務,為何還總要一趟趟跑?單位未按員工實際工資繳納社保,監管部門為何不能及時發現?社保“全國漫遊”呼籲這麼多年,為何仍然未能實現?老百姓的種種不滿,指向社保大數據的不足之處:數據有了,但運用得還不夠“活”。

  數據不是為了當擺設,關鍵是要依託數據使制度安排更加科學。知道“是什麼”,方知“怎麼辦”。過去,不少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底數不清,使政府決策格外為難,既擔心政策走偏、好心收不到好效果,又發愁缺少數據支撐,政策措施難以解釋清楚、讓人信服。有了大數據,社保總體狀況清楚,為精準施策打下了基礎。政策制訂方首先應回頭檢視:既有政策是否還存在不盡合理、不夠完善的方面?哪些人的養老保險還是空白?流動就業時最容易“斷”的險種是哪個?社保經辦方也要用好數據,看看哪些流程可以簡化調整,最大程度便利百姓。對於老百姓的新訴求,也要用好數據,分析研判,讓新政策更科學、更接地氣,贏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同。

  社保大數據,不能關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異地領養老金,先要“證明自己活著”──這樣的事著實荒誕。防止養老金冒領,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事實上,隨著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行業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數據資訊庫。參保者生存認證,完全可以借助社保大數據與公安戶籍、民政殯葬、醫院治療、社區人口管理等數據資訊進行動態比對,實時掌握參保人的狀況。每一類數據都有其局限性,打破部門間、行業間的障礙,實現資訊聯網共用,數據可以釋放更大的力量。

  想讓數據“活起來”,背後的改革要儘快突破。異地就醫、異地養老,只要一涉及“異地”,參保者就發愁:要奔走、要開證明甚至還要墊資……此前,許多人以為只要建起全國統一的平臺、完成數據聯網,“漫遊”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今天,統一標準的社保卡已覆蓋10億人,為何一些正常的社保訴求仍然做不到“全國通”?説到底,社保漫遊,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轉出地”與“轉入地”政府間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保目前以省級統籌為主,個別地方甚至還是市縣級統籌,徵繳方往往將收上來的社保基金看作本地資源,總想著“少花點、多收點”。如果政策不調整、地區間利益壁壘不打破,即使數據覆蓋13億人,也只是電腦裏的一個個數字。

  匯總10億參保者的大數據,無疑是了不起的進步。老百姓珍視手中的社保卡,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用好大數據、讓百姓真正受益。這給社保既有運作方式帶來新挑戰,也考驗著社保改革攻堅克難的勇氣。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