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貪官落馬的心理誘因:攀比、僥倖、從眾、補償

2017年06月13日 09:51:5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逐漸喪失了是非標準,隨波逐流的心態開始左右自己。”

  “我想不會查到我的,都快退休了,又是調研員,誰也不會動我了……”

  “自己短期內打開落後地區的工作局面,拿一些錢也沒什麼大不了。”

  ……

  從眾心理、僥倖心理、補償心理……翻看落馬官員的懺悔錄,不少官員在自我剖析時,都會提到促使其腐化墮落的種種心態。不管是哪種心理在作怪,歸根結底都源自價值觀扭曲後貪念的膨脹,本期梳理了落馬貪官的五種心理——

  攀比心理

  【主要表現】和同事比,自詡為事業打拼多年,做出的貢獻不小,看到別人回報比自己多,心裏便不是滋味;和商人比,在和商人、企業家的頻繁交往中,看到自己的收入和對方的一擲千金形成巨大反差,逐漸心理失衡;和市場價值比,混淆了標準,以市場身價衡量自己,認為自己有能力擁有更多的金錢。

  【典型案例】重慶市城口縣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主任于少東在擔任城口縣副縣長後,一些商人隨著錳礦的開發很快發跡。于少東在與錳礦老闆長期交往中,看到別人一頓飯消費成千上萬,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資還抵不了幾頓飯錢。“我的心態也就漸漸失去了平衡。”于少東在懺悔錄中説,他開始追求額外的金錢。

  【記者點評】痛苦來源於比較。不少官員在懺悔錄中曾提及,自己走上貪腐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失衡,而失衡心理的産生很大程度就來自攀比。積極的比較催人奮進,盲目的攀比則容易使人走向反面。在追求金錢、享樂方面心理失衡,這些貪官一開始就擺錯了坐標。黨員幹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忠誠乾淨擔當為本色,仰望的應該是始終以群眾利益為先的優秀黨員幹部,比的應該是為民務實、開拓進取的實績。斤斤計較于物質利益的得失,是私心蒙蔽了初心。

  僥倖心理

  【主要表現】機關算盡偽裝自己的腐敗行為,自信能夠瞞天過海、逃過黨紀追懲;自我營造一套自欺欺人的受賄邏輯麻痹自己,比如“不吃拿卡要,可以收‘感謝費’”“先放我這,以後再退”“收了錢未辦成事就退錢”,等等;懷揣“退休等於平安著陸”“反腐是隔墻扔磚頭”等錯誤思想,東窗事發則怪運氣不好。

  【典型案例】四川省農業廳原巡視員胡相全在悔過書中反思説:“總覺得紅包是人家主動送來的,收下好像也沒虧欠別人,久而久之,送禮的人多,收的錢也越多。”

  “收受紅包禮金行為比較隱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風險小,一般會抱以僥倖心理,如東窗事發怪運氣不好,如幸運過關,則名利雙收。”他這樣總結自己的心態。

  【記者點評】正是由於心存僥倖,一些黨員幹部將腐敗動機轉化成為腐敗行為。粉碎貪官的僥倖企圖,就要堅持反腐零容忍、無禁區。尤其要把嚴肅查處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的作為懲治重點,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應,讓瞞天過海者無處遁形,讓蠢蠢欲動者斷了念想。另外,紮緊制度籠子,強化用權監督,尤其是黨組織早提醒、常警示,將僥倖之念扼殺在萌芽狀態。

  從眾心理

  【主要表現】面對組織的調查,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卻大言不慚地把違紀問題歸咎於“我們這裡的都這樣”;潛意識裏認同所謂的“潛規則”,錯誤地認為“拿人錢財,替人辦事”是一種社會常態,不做白不做;“抱團腐敗”的成員之間形成“共識”,其他人則被腐敗利益共同體裹挾,因害怕被孤立,不敢堅持原則,選擇同流合污。

  【典型案例】在廣東省深圳市皇崗海關腐敗窩案和沙頭角海關腐敗窩案中,部分涉案人員並非主動自願實施放縱走私行為,而是在科室小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同流合污。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有的關員剛調來一個月,就主動加入腐敗的行列,有的關員雖然即將退休,也一樣被侵蝕、染黑。

  【記者點評】在不良風氣面前,一些黨員幹部沒能堅持住黨性原則,被“潛規則”俘虜,成為腐敗鏈條的一環。貪腐從眾心理的滋生,除了自身底線失守,往往和政治生態狀況相互印證。一地一部門的黨風清明,幹部整體就積極向上,而如果風氣惡化,腐敗行為就如瘟疫般傳染,甚至釀成塌方式腐敗。

  黨員幹部首先應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同“潛規則”堅決鬥爭,不做縱容腐敗的幫兇。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需要立明規矩,破潛規則。在這方面,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幹部更要擔負起主體責任,起到以上率下的示範作用。

  “天花板”心理

  【主要表現】一類人因升遷無望,破罐子破摔,尋思著在“錢程”上做打算;一類人臨近退休,希望來次“最後的放縱”,在交出權力前大撈一把,瘋狂斂財;還有一類人到了一定年紀認為自己可以“歇歇腳”了,便放鬆黨性錘鍊,轉而追求享樂,逐漸腐化墮落。

  【典型案例】貪腐金額達上億元的河北省大名縣原縣委書記邊飛,自認為在魏縣縣委書記任上工作成績很好,下一步應該到市裏工作,但沒想到被調去永年繼續當縣委書記,心有不甘,於是從那時起自己開始斂財。在永年縣就任多年後,滿以為能當市領導的邊飛卻被調到經濟水準遠不如永年縣的大名縣做縣委書記。市領導的迷夢再次落空,他感覺很不滿,大肆追求金錢利益。

  【記者點評】貪官因“天花板”心理而走向貪腐的根本原因,還是自身思想上放鬆了要求,放棄了原則與底線。假如把實現個人價值、個人理想狹義地定義在擁有權力的範疇,就陷入了“官本位”思想的泥沼。當個人晉陞慾望無法得到滿足,“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狹隘認知佔據上風,陷入“天花板”困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擺脫幹部的“天花板”心理,必須徹底剷除“官本位”思想。幹部手中的權力,當為民所用、為民謀利,黨員幹部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進退留轉,方能穩住不亂,在現有崗位上實現價值、作出貢獻。

  補償心理

  【主要表現】不少幹部因覺得自己“吃虧”而萌生“補償心理”:有的將履職當作索取私利的籌碼,一旦回報與欲求不符,就為了彌補“損失”而不惜貪腐。有的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觀念慫恿下,趁自己還在位子上大肆斂財,為將來鋪路。另一類則認為,自己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家庭,用金錢補償親情是理所應當。

  【典型案例】湖南省常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長盧武福曾作為援藏幹部在西藏南部地區、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縣擔任縣委書記。盧武福覺得自己吃了苦,應該要補償回來。尤其是回湖南任職後,他看到一些老闆豪車闊宅,揮金如土,感到自己付出不比他們少,能力不比他們低,心裏更加不平衡,因而放縱自己,大搞權錢交易,追求奢靡享受,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記者點評】“補償虧欠”只是貪官自欺欺人的藉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黨性弱化、信仰缺失,漠視紀律規矩,把個人利益淩駕於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黨員幹部為黨和人民工作不是“等價交換”,不能斤斤計較職務、報酬、待遇。總認為自己“吃了虧”,總覺得別人得到的多,慾望永遠都得不到滿足。

  防止“補償心理”滋生,廣大黨員幹部應當牢記宗旨意識,增強紀律意識,秉持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反紀律的原則。要清醒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為群眾做貢獻是自己身為黨員幹部的義務。(本報記者 王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