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送審 “中央政務區”呼之欲出?

2017年06月06日 09:40:2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任何關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風吹草動,都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這次引發熱議的,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的消息。

  5月17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研究討論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下稱《總體規劃》),一致同意將《總體規劃》按程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

  這是北京第7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而且新的《總體規劃》從2014年修改至今,歷時三年,七易其稿,共吸納意見建議5200余條,現在終於交卷。

  伴隨《總體規劃》送審的消息,“中央政務區”的傳言又多了起來。説法很多,比如,近期北京頻頻出臺限購政策一方面在打壓飛漲的房價,另一方面是在為“中央政務區”出臺做準備;再比如,東、西城有可能進一步合併,成立傳説中的“中央政務區”或“首都特區”,凡此種種。

  在未來尚未到來之前,想像是沒有邊界的。但是,過程中的正本清源還是需要的。針對《總體規劃》衍生出的各種傳言,《中國經濟週刊》採訪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等六校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就相關城市規劃問題作出專家層面解讀和分析。

  《總體規劃》同時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在城市規劃審批中不多見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先後制定了四版城市總體規劃。此次新《總體規劃》的制定,源自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

  2014年2月26日,習總書記視察北京,要求堅持和強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當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此後三年,編制工作不曾間斷,直到不久前才露出真容。3月29日到4月27日,《總體規劃》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對公眾公示並徵集意見。

  展覽持續了一個月,在公告期過後,北京市規劃國土委收到了1.15萬條修改建議。在例行既定程式之後,5月17日,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召開。這次全會只有一項議題,就是研究討論《總體規劃》,最後會議一致同意將《總體規劃》按程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

  本次送審的《總體規劃》若獲批,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相比之前的規劃,此次《總體規劃》有幾個與眾不同之處。記者注意到,之前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僅報國務院審批。去年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也是報國務院審批。而此次《總體規劃》最終是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這在城市規劃審批中極為罕見。

  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作為新的歷史階段中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建設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非同一般的戰略意義,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是理所當然的。

  “一核”、“一區”引發誤讀

  在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上,時任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講話中強調的“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被外界廣泛解讀,甚至衍生出了歧義。

  主要原因是,與今年3月份《總體規劃》草案公示版的“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相比,此次送審稿增加了“一核”“一區”兩個新概念。

  “一主、一副、兩軸、多點”很容易理解:“一主”是指“中心城區”;“一副”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兩軸”是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多點”是指“位於平原地區的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和房山新城等。

  現在多出來的“一核”放在了“一主一副”之前,顯然比後兩者更為重要。那麼,多出來的“一核”“一區”具體指什麼?

  先説“一區”。有媒體稱“一區”是指剛剛設立的河北省“雄安新區”。這個説法很快就被北京市規劃國土委辟謠了。5月19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介紹,此前媒體有稱雄安新區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這是錯誤解讀,“一區”是指“生態涵養區”。

  關於“生態涵養區”,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介紹,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楊開忠看來,“西北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生態平衡的直接戰略屏障,凸顯出加強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先戰略,對打造世界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據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介紹,“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不過,“首都功能核心區”具體包括哪些區域,目前的官方文件中還沒有明確説明。

  楊開忠認為,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一核”即北京老城或舊城,包括東、西城區,是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北京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區。目前,這一區域嚴重過載,人口密度是面積較小的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7倍,是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央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把“老城重組”作為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格局的核心部分之一。此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突出強調“一核”,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精神,對疏解北京城市功能戰略意義重大。

  “老城重組”日趨成熟,有望提上議事日程?

  毋庸置疑,“老城重組”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先導作用。根據新華社4月13日《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紀實》披露,2015年2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多點一城、老城重組”的思路。

  該文並未就“多點一城、老城重組”做更多的解釋,於是坊間的猜測也應聲而來。

  5月16日,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原副主任任澤平發文表示,“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設新城,以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就是黨中央、國務院于4月1日批准設立的雄安新區。而“老城重組”則主要指被明確寫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東、西城行政區劃調整。

  關於“老城重組”之前已有較為具體的官方解釋。如2016年,時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東城區與西城區的合併是老城重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合併。重組不是一個簡單的拼盤,前提還是要完善首都的城市規劃。此事還需要進行充分的論證,過程複雜,目前尚無時間表。

  2016年初發佈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也專門提到了“老城重組”,提出“要推進實施老城重組,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強化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等服務功能”。

  然而,老城將重組成為什麼樣子,認識並不一致。

  把北京老城重組建成“中央政務區”,最早由城市專家、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

  2015年11月,他在一個城市發展論壇上提出,北京在“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是辦好兩件事,一是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二是推動“老城重組”,優化調整東、西城行政區劃,建立中央政務區或首都區。

  “老城重組”就這樣和“中央政務區”聯繫在一起並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接下來,在2016年初的北京兩會上,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的連玉明拿出了“東、西城合併為中央政務區”的提案,被媒體報道之後,影響巨大。

  在楊開忠看來,老城重組的關鍵是堅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國際交往功能的核心承載區定位,大力調整疏解非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區應包括中央政務區、歷史文化區等不同功能分區,中央政務區是核心區的功能區。”

  “中央政務區”會橫空出世嗎?各方猜測版本差異大

  即便學者出於嚴謹對“老城重組”點到即止,但並不妨礙市場機構就此問題展開聯想。

  華泰宏觀4月19日發佈報告認為“老城重組”可能有三種方式:一是東、西城合併成為一個新區,統籌管理,更好地履行服務中央的職能,落實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定位。二是以東、西城為基礎,在周邊四區(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再進行一定的區劃調整,成立一個中央政務區,把中央機關全部覆蓋到新區中。三是直接成立中央政務區,並且在行政體制、財稅體制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

  從目前已有的城市建設基礎看,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排除更大手筆的可能性。

  任澤平也給出了自己的結論:“老城重組”下的中央政務區或呼之欲出。其理由是:一年多來,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老城更新改造推進等,老城重組日趨成熟,有望提上議事日程。而且,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北京市級機關搬遷,首都特區呼之欲出。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首都是首都,北京是北京。

  即便老城重組日趨成熟,但是否會形成輿論認為的“中央政務區”?目前的看法不一而足。

  有觀點認為,“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而核心功能區就是指東城和西城這兩個核心區。根據《總體規劃》,方案對東城、西城區的表述正是“東城、西城等北京核心區”。“一核”可能就是“東城、西城合併成為的中央政務區”。由此,從功能定位來看,東城區、西城區已經具有事實上的中央政務區的概念。

  還有人士界定了中央政務區的範圍,認為中央政務區包括兩塊區域,一是長安街天安門為中心的帶狀區域,還有西北邊海澱區內的一小片區域。得出這個判斷的理由是:新的《總體規劃》確定中心城區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分為四大板塊。其中,核心區主要指東城區、西城區,以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為主導職能;西北部地區主要指海澱區、石景山區,以科技創新、文化中心為主導職能;東北部地區主要是指朝陽區東部、北部地區,以國際交往、文化中心為主導功能;南部地區主要指豐台區和朝陽區南部地區,以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的城市服務為主導功能。

  楊開忠對此看法並不認同,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儘管老城重組可能包括行政區劃的調整,也包括適度提高政務用地份額,但中央政務區應該是功能意義而非行政管理意義上的一個分區”。“即使未來東、西城合併為一個行政區,也不宜叫做‘中央政務區’,因為東、西城區不僅是政治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也是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叫‘中央政務區’不利於發揮文化中心的作用,不利於歷史文化的保護。”

  北京可持續發展新藍圖是怎樣“煉”成的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併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出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謀劃首都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2014年北京市啟動了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併發表重要講話,對進一步做好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作出了重要指示。

  2017年3月29日至4月27日,在規劃展覽館對規劃草案成果進行了為期30天的公示。前往現場參觀的市民達2.58萬人次,通過現場留言、網路留言、發送郵件、信件等方式提出了1.15萬條意見。其中,與總規直接相關的意見3600余條,採納了3100多條,意見採納率約88%。

  4月18日,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對規劃草案進行了審議。按照各方審議意見,對規劃文本進行了160余處修改。

  4月28日,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第34次全會對規劃草案進行了審議,按照與會同志提出的意見對規劃文本進行了100余處修改。

  5月5日,北京市委常委會聽取了規劃編制情況的彙報,並進行了認真審議,各位常委共提出22條重要意見,都做了修改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併發表重要講話以來,總規編制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通過各種方式共收集到意見建議5200余條,北京市委市政府都進行了認真研究,積極吸納到總規文本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編輯製圖:《中國經濟週刊》 採制中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