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懸崖天路”讓雙坪村一夜成網紅

2017年05月25日 16:48:29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字號:    

  一個名叫雙坪村的村子,忽然火了。

  23日、24日,《人民日報》一位記者到村裏蹲點採訪發回的報道,使雙坪村的“懸崖天路”一夜成網紅。

  雙坪村地處大山深處海拔1500米的開州區滿月鄉,曾因交通閉塞,進出村只能靠沿山修建的一條木梯連結的羊腸小道通行,被稱為“木梯上的村莊”。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援下,該村新老支書帶領村民,在峭壁上硬生生鑿出一條“懸崖天路”。雙坪村人因“懸崖天路”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一條鄉村路的變遷

  今年41歲的李隆文,家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雙坪村5組高山上。20年前,他想下山,要先穿過崎嶇的山間小道直到崖邊,再從幾十步高的梯子爬下。全程下來,需耗費近3個小時。這還算快的,年長的村民需要半天時間。

  最糟糕的是,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雙坪村都會大雪封山。這4個月,村子幾乎變成一座“孤島”。

  由於交通閉塞,村民很難發展農副産業,導致雙坪村長期戴著貧困村的帽子。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時任雙坪村村支書的淩瑞元向村民們表達了在懸崖鑿路的想法。

  村民淩發軒率先響應老支書的提議,發動村民每人平均出資1500元修路。

  公路修建涉及村裏三個村民小組,不管如何規劃,其中有一段路必須要在懸崖峭壁上鑿出。這無異於修一條“天路”。

  懂工程修建的村民淩發全自告奮勇,主動要求擔任施工員。在他的帶領下,10名村民夜以繼日地在懸崖峭壁上施工了一年,終於在2000年10月,將這條595米的“懸崖天路”打通。

  後來,新任村支書淩發坤上任,決定硬化這條“天路”。幾年前,通過當地政府出資、社會籌資等方式,“懸崖天路”實現了硬化升級,變成了雙坪村人的景觀路、發展路、致富路。

  一個創業者的見證

  村裏的特産運得出去,外面的物資運得進來,雙坪村村民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命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隨著“懸崖天路”建成,不少在外闖蕩的人回到村子裏創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李隆文就是其中的一個。2008年,在外打工的李隆文回到滿月鄉,在場鎮上開辦了一家套裝門市,年收入上百萬元。2010年的一天,李隆文回到老家,發現他家周圍的地都荒蕪了,決定利用荒地發展種植業。

  説幹就幹,李隆文從村民手中流轉了50多畝土地,搞起了蔬菜基地,當年就有了很好的效益。

  在蔬菜基地搞得紅紅火火之時,李隆文發現中藥材種植也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而雙坪村又適合種植中藥材。2014年,他開辦了一家股份制合作社,與20多戶村民簽訂了300多畝土地的流轉合同,其中近200畝土地用於種植中藥材。

  如今,合作社裏有110多畝的厚朴樹林,林下種著大黃,另外還有40多畝的木香、30多畝的桔梗。

  對於一些不願流轉土地的村民,合作社則為他們提供樹苗、種子、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最後按産量分成。

  這僅僅是雙坪村依託“懸崖天路”發展種植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結合優勢資源發展起以黃連、厚樸等中藥材為主的種植基地8000多畝,每年帶動2000多名村民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

  一個貧困戶的期待

  “咩咩咩……”的合唱聲越來越近,30米、20米、10米……近了,近了,“合唱隊”亮相了,原是一群山羊唱著“歌”歸隊,它們一邊慢慢悠悠地哼著“歌”,一邊沿著山間小路回羊圈。

  頭戴紅色圍巾,手拿細長樹枝的“牧羊人”出現了,她是王行雙的妻子鄧幫艷。她揮舞著樹枝將羊趕到一小屋外,門還未開、羊也未進屋,只聽見屋內傳來短且細的“咩咩”聲。打開小屋,兩隻小羊羔正搖著短短的尾巴、一顫一顫地走向母羊的肚子下,後腿一蹬、前腿撐地、頭一昂便享受大餐。“她(鄧幫艷)是精神病患者,只能放放羊,幹不了農活。”王行雙有些無奈地説。

  今年28歲的鄧幫艷是滿月鄉雙坪村村民,3年前確診為精神病患者。“當時聽到醫生説她是精神病人,我一下就懵了。”鄧幫艷的丈夫王行雙説,沒有確診前,以為得了癲癇病,家裏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給妻子做檢查、治療,但癱瘓在床的父親和患病的母親都需要人照顧,孩子得上學,一人掙錢一大家人花,幾年間自己就欠了一屁股的債,還落了一身的病。2016年,鄧幫艷一家被納入“因病、因學”貧困戶。

  “前幾天,袁醫生專程把我接到醫院,免費為我檢查身體,給我治病。”王行雙的母親患有多種疾病,區中醫院醫生袁尚奎既是王行雙一家的幫扶責任人,也是他們的家庭醫生。“現在有了大病醫療保險,單次自付費用超過3000元的,還可以享受救助,而且在鄉衛生院看病要花的藥費、生活費都給免了。真是沒啥後顧之憂。”王行雙説。

  鄧幫艷所在雙坪村是滿月鄉的三個貧困村之一,當地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比較突出。“我負責幫扶的幾個貧困戶家庭,就有好幾個患了慢性病的村民,家裏得長期掏錢治療,這種情況最容易致貧、返貧。雙坪村第一書記張曉華説,對於這樣的貧困戶,鄉政府主要採取兩條腿走路:一是輸血,爭取大病救助、低保等政策扶持;二是造血,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發展産業。

  “這兩隻小羊羔是剛出生的。”王行雙高興地説,母羊是政府1月份扶持給他的。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穫會越來越多,實現脫貧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

  王行雙介紹説,這群山羊共10隻,都是政府扶持的;除了山羊,政府還給他扶持了2頭豬、100隻雞以及幫助他全家繳了新農合費用。他説,鄉村扶貧幹部設身處地幫出主意、想辦法,指導幫助他如何致富。他高興地説,“我對脫貧充滿了期待。”

  一個貧困村的嬗變

  作為交通要道的“懸崖天路”,也為雙坪村發展旅遊業帶來了希望。

  近年來,在開州區政府和滿月鄉大力支援下,該村開發出“懸崖天路”、石林、神龍洞等多種旅遊資源,鄉村特色旅遊逐漸火熱起來。

  村民淩發軒瞅準商機,率先在村子裏開了一家農家樂,取名“山歌王子農家樂”,其最大的特色是,遊客可以一邊欣賞農家美景品嘗農家美食,一邊聽到他最純正的山歌。

  “天氣漸熱,來我這兒避暑的遊客會越來越多。”淩發軒説,去年他家靠農家樂賺了近20萬元。自從今年4月他上了央視星光大道後,市內外不少地方邀請他唱歌,農家樂生意也越來越好,近幾天前來旅遊的客人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與淩發軒一墻之隔的淩發全,則正在加緊裝修農家樂房屋。

  “要趕在城裏人來乘涼之前裝修好房屋,等待客人入住。”提及自家農家樂的未來,他充滿期待。

  據介紹,目前雙坪村已發展起了農村家庭農場4家、星級農家樂2家。這些家庭農場和農家樂,年收入至少在兩萬元以上,有的甚至超過7萬元。

  《媽媽還在山頭》是四川音樂學院教授陳萬專為母親創作的一首歌曲。這位從“懸崖天路”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在音樂界小有名氣。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家鄉,我將於近期創作一首關於滿月鄉的歌曲,為家鄉‘懸崖天路’代言。”陳萬説,他想通過自己創作的歌曲,讓全國更多人了解在重慶開州區滿月鄉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