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深入推進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2017年05月17日 15:33:49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也為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所廣泛關注和熱切期盼。2014年9月,在《教育規劃綱要》確定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後,又在歷時兩年的系統調研和廣集民意基礎上,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中央政治局審議,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開啟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航程。

  高考(精品課)招生制度改革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成敗所繫。高考改革是關係千百萬學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高利害改革,是涉及諸多環節和參與者、存在安全隱患的高風險改革,是需要平衡公平與選優、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考生與學校等諸多關係的高難度改革。不僅需要攻堅克難的膽識,衝破各種阻力,積極而堅定地推進改革,更需要如履薄冰的謹慎和多謀善斷的智慧,審慎而穩健地設計實施路徑和策略。

  《實施意見》既進行了頂層的制度設計,又規定了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改革步驟。《實施意見》頒布以來,高考改革按照既定部署,在多個層面和領域有序開展。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先後頒布了本地區改革方案,上海、浙江兩個試點地區今年將有第一批學生按新方案進行高考,其他各省將分批進入方案實施。在此期間,教育部發佈了減少獎勵性加分、完善扶持性加分,自主招生學校在高考後測試招生等文件,連續增加“985”和“211”高校在連片貧困地區的招生名額,發佈了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等文件,部分省、市啟動高中學業水準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建立和完善教育綜合評價制度進行探索。高考改革正在朝著“打破堅冰,開通航道”的方向前進,開局良好,進展順利。但是,這次高考改革涉及範圍之廣、改革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是一次考試招生制度的系統性改革,也將成為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助推器。

  上海、浙江的試點是改革總體規劃中重要而關鍵的一環,對於破解改革的難題,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具有先行和示範作用。試點的進展是平穩的,初步實現預期要求,並積累了實踐經驗。今年6月第一批試點年級的學生將參加必考科目考試,這項改革將完成從設計到實施的第一輪實踐。從改革試點經驗看,要特別注重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專業性、協調性,精心組織,務求實效。

  第一,把握改革的系統性,把考試改革和招生改革作為密不可分的整體,進行系統設計和安排。就考試而言,從過去只有全國一次統考,到有高職高專與普通本科相對分開的分類考試,有自主招生學校高考後的測評,有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有實行秋季和春季兩次考試,外語(課程)聽力實行兩次考試。如何合理安排,特別是如何盡可能做到既增加學生選擇的機會,又不人為地加重學生的負擔,或造成教學安排的碎片化,需要以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模擬試驗,選優設計。就招生而言,從過去的分批次、分段錄取,到逐步取消批次,按照“兩依據、一參考”,按專業(類)錄取,這勢必要求增加學校與學生雙向選擇,從而改變學校招生的程式和組織架構。這也需要從學生填報志願、檔案投放、學校選招直到學校發放正式錄取通知,諸多環節必須環環緊扣,並有備選方案,才能實現學校與學生之間多次雙向選擇,學生選到喜歡和合適的專業與學校、學校招到合適和滿意的學生。

  第二,注重改革的綜合性,使高考改革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改革互動貫通,推動綜合改革。從試點調研情況看,高考改革對現行的高中教育模式的影響是明顯的,尤其是選考科目由學生與學校雙向選擇,必然會産生選考科目的多種組合,走班制、小班教學會改變現行的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的學科專業結構與之對應,教室與教學設施相應調整;學生按專業(類)填報志願,高校按專業(類)招生,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雙向選擇,對高中學校的生涯教育與指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要求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職業教育面對通過不同考試和招生方式入學的學生,如何加強科學文化教育,特別是強化技能教育與培養;高等學校如何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辦出學校特色,等等,都是伴隨高考改革需要回答的問題。

  第三,重視改革的專業性,以專業的標準和方法,解決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公平、選優、科學性等難題。高考招生具有較強專業性,例如:考試命題的品質,包括命題的依據、難易度,特別是如何測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等;不同選考科目的難易度和權重;考試成績的呈現等。高校招生機構的設置、招生章程和程式的制定、招生人員的遴選和培訓、爭端的協商和仲裁等。這些都需要專業性的機構、人員和途徑,逐步探索完善,妥善解決。因此,考試機構的專業化建設、教育測量評價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教育測量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應該納入改革的重要議程。

  第四,強化改革的協調性,統籌政府、學校、社會的關係,兼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利益,把握改革的時機和內部外部條件,因地制宜,積極而穩步地推進改革。政府要協調相關部門,配套解決高中教師編制、校舍建設標準、招生增加的經費、多次考試安全等方面問題;要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專業機構的作用,確保學生的選擇權和高校招生自主權,完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制度;要採取多種政策和扶持舉措,逐步增加人口大省和貧困地區高水準大學的招生名額,逐步完善非戶籍人口子女在學籍地高考的政策。改革對於不同群體利益的影響是會不同的,如選考科目多樣選擇與農村學校師資結構錯位、自主招生學校加試中的面試、全面評價中的非學業成績的才藝和能力評價,農村學校學生會處於不利地位,除了要研究多樣的測評考核方法,還需要採取必要的補償政策。政府要強化多方協調職能,滿足各方利益群體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這些需要協調的事項中,有些只靠教育部門是無法調動多方面的資源,需要國家進行多部門統籌協調,創造條件、合力推進。

  應該看到,在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由於應試教育慣性作用,一些地方、學校和社會機構習慣於用應試教育的辦法,應對新高考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出現了新的應試教育苗頭。如:有些學校按照考試時間,安排教學計劃,出現教學碎片化現象。有些校外社會機構按應試和錄取機會,輔導學生選課、選專業為應試做準備。這些事實雖然並非普遍現象,但卻是改革的阻力,可能影響改革的正確走向,更説明瞭這項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改革需要形成倒逼機制,發揮聯動效應。從上海、浙江改革試點的實踐可以看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對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改革正在産生促進和倒逼的作用。例如:高中學生和高校在選考科目上的雙向選擇,實際上形成了倒逼機制,使早就提倡而難以落實的小班制、走班制、選課製成為普遍推行的教學形式,並進而為推進高中教育多樣化創造條件。高等學校推行專業大類招生,對於高等教育專業建設、結構調整乃至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將産生推進作用。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招生辦法的實施,也促進了職業學校能夠招收合適的學生,培養適應職業需求的人才。專業化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將促進政府治理體系管辦評分離的改革。這種改革的倒逼機制也同樣表現在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對教與學的方式乃至人才培養模式所引發的深刻變革。因此,倒逼機制是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對改革所産生的慣性阻力的有效動力。

  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靠引導地方和基層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辦法去克服困難,保證改革的目標真正如期實現。要使改革的頂層設計真正落到實處,必須排除各種阻力和干擾,把各種形式的偏離改革方向的不良傾向扼制在萌芽狀態。國家頂層制度設計為改革提供了施工藍圖,改革的深入推進,還需要按照“試點先行,分批推進;先易後難,逐步到位;因地制宜,同中有異”的路徑,紮實穩妥的組織實施,才能最終把改革目標落到實處。

  (作者:談松華 係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組組長、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