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這位小哥站在習近平和普京中間 收穫不少"迷妹"

2017年05月16日 15:13:18  來源:政知圈
字號:    

  (原標題:站在習近平和普京中間的人是誰?)

  看“一帶一路”的直播了麼?

  在習近平與普京的會面中,有眼尖的小夥伴注意到一個跟隨在習近平身後,站在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中間的“戴眼鏡小哥”,直呼“第一眼就被他吸引了!”

  政知圈身邊也有小夥伴被這位“戴眼鏡小哥”圈粉,是因為另一張照片:5月14日,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後,兩人漫步釣魚臺國賓館,與習近平形影不離的還是這位“戴眼鏡小哥”。

  這位收穫了不少“迷妹”的翻譯叫程一堃,是習近平的首席俄語翻譯。他是1992年的陜西省文科狀元,當年進入西安外國語大學俄語系(現俄語學院)就讀,1996年畢業,同年以最高分進入外交部。 2010年世博會時已任外交部歐亞司六處副處長。

  當然,對於普京來説,這位翻譯也不陌生。在2015年俄羅斯紅場閱兵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等多個場合,跟隨在習近平身後,為他與普京進行對話翻譯的都是程一堃。

  服務於國家領導人的外交部高級翻譯總是“自帶流量”,他們的職業在外人看來總顯得有些神秘——作為行業的頂尖人才,他們以獨特的“專業范兒”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媒體的追捧。

  要論存在感最高的翻譯,必然是英語翻譯。習近平身邊最有存在感的英語翻譯有兩位。

  一位是有著“翻譯一哥”之稱的“80後”小夥孫寧。他于1981年出生在南京,2003年8月,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工作,次年9月公派赴英國留學。自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外訪中的翻譯基本由其擔任。

  習近平上任後的首次外訪選擇了坦尚尼亞和南非。由於兩國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隨行的英文翻譯孫寧曝光率頗高,引起外界注意。

  此後,在習大大出訪國外、或者會見外賓時,孫寧都是離主席最近的人。比如,在2013年6月8日習近平出訪美國時和2014年1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時,孫寧都擔任了隨行翻譯。

  政知君不得不提的重要場合還有2016年9月4日的G20杭州峰會,這位站在習近平斜後方,乖巧拎著公文包,陪著習大大全程迎接各國與會領導的“神秘人物”正是孫寧。

  孫寧的超高存在感還表現為,一旦習近平身邊的翻譯換了人,都會有人問一句“咦,孫寧哪去了?”

  這就得説到另一位翻譯周宇。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跟隨在他身後的嬌小而幹練的女士就是她。同年10月訪英期間,周宇也承擔了隨行翻譯的任務。而據外交部翻譯室前主任陳明明解釋,訪美和訪英的翻譯任務量比較重,因此採用“雙主翻”的模式,讓孫寧和周宇交替翻譯,力求發揮最好狀態。今年4月,習近平訪美,也是孫寧和周宇交替翻譯。

  前面提到三位翻譯中有兩位男性和一位女性,那麼中國領導人的翻譯隊伍中男女比例究竟如何呢?翻譯室前副主任許暉曾向外界透露,這支中國領導人“高翻”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1歲,其中女幹部佔全體人數70%。

  像文中最開頭提到的俄語翻譯一樣,在習近平出訪非英語國家時,還會配備其他語種的翻譯。

  2013年習近平出訪墨西哥時的隨行翻譯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專業的畢業生倪程。同年陪習近平夫婦訪問拉美的隨行翻譯是畢業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姚雯敏。2016年6月,跟隨習近平主席訪問塞爾維亞,並擔任其翻譯工作的,是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塞爾維亞語系的錢湘雲。

  當然,“高翻”們看似風光的背後是不廣為人知的努力。每逢重大場合,領導人車位都有固定排序,一般翻譯都會和領導人同車或緊跟其後。但如果領導人在第一個車位,翻譯被安排在第十個車位,“你就要一下車就跑,趕快跑到領導人身後,隨他一起進入正式場合”。

  如果有條件,一般會提前看場合安排翻譯的位置,“這些位置都是禮賓司提前安排好的,如果沒有安排,就要根據當時情況判斷,這個靠經驗”。

  做翻譯,“只有聽不到,沒有翻不出”。如果當時沒有聽到,就一定要問,“耳朵的敏感度要高,不能多問,否則別人就對你沒信心了。”難怪公開報道畫面中的翻譯們幾乎總是一副側耳傾聽的神態。

  無論是詩詞還是專業術語,都一定要能翻譯出來,“現在的領導人都懂英文,有時他會對你的翻譯提出不同看法,不一定是在指責,只是提供一個更好的翻譯建議”。

  此外,參加國宴,翻譯都隨領導人入席,陪坐旁邊。但翻譯隨時要翻譯,常常沒法吃東西,他們也學會了一些小訣竅:喝湯要一口吞下,不能太燙,吃菜要切成小塊,能一口吃就全吞下最好。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