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錢其琛與末代港督彭定康交手並放出重話

2017年05月12日 14:40:21  來源:解放網
字號:    

  原標題:錢其琛參與香港回歸歷程:與末代港督彭定康交手放出重話

  面對終日大雨滂沱,心潮起伏澎湃的錢其琛之後在書中寫道:“我想,不同心境的人會由此産生不同的感受。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會覺得這場大雨暢快淋漓,將中國的百年恥辱洗滌乾淨,使香港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錢其琛擔任外長期間,不僅參與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最關鍵歷程,更通過高超嫺熟的外交談判手腕,在中英雙方有關香港政制發展的交鋒中,堅決維護“一國兩制”原則。據理力爭又臨危不亂,這是錢其琛在中英較量中給後人留下的印象。

  在錢其琛所著的回憶錄《外交十記》中,他曾滿懷深情地記述道:“香港回歸是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代中國人曾為之英勇奮鬥。回歸歷程漫長,作為這一代人,我能夠親眼見證回歸,已深感幸運,又有機會親身參與回歸歷程,更是感到無比榮幸。”

  錢其琛在中英香港問題談判階段中,前後與五任英國外相打過交道。不過無論面對哪位談判對手,他總能維護好中方的原則。1988年他開始直接參與香港問題磋商,當時中英的“蜜月期”尚未結束,孰料次年中英關係風雲突變,時任英國外相的傑弗裏單方面推遲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會議,又給時任中國副總理吳學謙寫信,妄言香港信心嚴重受挫,並企圖對此前雙方的磋商共識“翻案”,公然質疑中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問題,甚至要求中方推遲基本法頒布時間。

  面對突如其來的外交風雲變化,錢其琛沒有客氣,直接批駁英方關於香港信心的説法,指出恰恰是英方的一系列不友好舉措,打擊了港人的信心,“關於香港政制問題,中方不能同意英方單方面的改變。”此後約翰梅傑接替傑弗裏擔任外相,又打算加快香港政制改革的步伐,錢其琛再一次亮明底線,“政制改革必須與以後頒布的基本法相銜接,中方主張在香港推行民主,但必須循序漸進。”

  從1989年底到1995年中, 錢其琛與時任英國外相赫德展開了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交鋒。這一時期,中英圍繞香港政制問題的爭執也最為激烈。“我們交換信件、正式互訪以及在國際會議場合會晤、頻繁接觸、反覆磋商,就是因為香港問題不僅複雜繁多,而且雙方就一些問題爭執不下,再加上有一個緊迫的時間表。這種情況,在我與其他國家的外長交往中是很少有過的,”錢其琛如是説。

  本來基本法的有關內容,就是按照行政主導和香港民主制發展循序漸進兩條原則擬定。但1989年後英方改變主意,要大大加快政制改革步伐,企圖搞“代議政制改革”,影響基本法對未來政制的安排。

  在有關立法局直選議員比例的交鋒中,錢其琛前後與赫德在一個月內交換過七封密信,這也是中英達成的唯一書面協議。不過,令錢其琛所沒有想到是,這些後來被雙方公開的外交文件竟被英方所毀棄。

  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就任後,拋出一個與中方對抗的香港政制改革方案,進而演變成中英之間公開而嚴重的較量。在與彭定康的直接交鋒中,錢其琛絕不妥協,指出彭定康的方案是“對中英合作提出了挑戰”,今後的問題在於雙方是“繼續合作”,還是“分道揚鑣,另起爐灶”。據他回憶,“這些話説得很重,在過渡期以往的交涉和談判中,我們還從未使用過這種語言。”

  自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錢其琛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主任,而從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主任委員。錢其琛屢屢揭穿英方破壞香港回歸前後政制銜接的企圖,1996年3月,為了順利回歸,香港特區籌委會正式決定成立特區臨時立法會。

  回顧往事, 錢其琛給出了冷靜的分析,“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英國的當權人士根據這種變化,錯誤地估計了中國的形勢和發展前景。他們認為,過去與中國簽署的香港問題協議,英方讓步多,吃了虧,想趁機翻案。我想,這才是英方在香港政制問題上引發一場大風波的根本原因。”

  1997年7月1日,錢其琛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香港回歸的政權交接盛典。面對終日大雨滂沱,心潮起伏澎湃的錢其琛之後在書中寫道:“我想,不同心境的人會由此産生不同的感受。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會覺得這場大雨暢快淋漓,將中國的百年恥辱洗滌乾淨,使香港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特別推薦: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