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踐行經濟全球化

2017年06月09日 13:22: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字號:    

  編者按: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一個月後,習近平主席出訪東盟,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一帶一路”走入世界視野,開啟了一段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新旅途。近四年來,在各國人民的攜手努力下,“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已然照亮現實。即將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必將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學習路上”欄目近期將陸續刊發學者解讀文章,聚焦“一帶一路”長效合作的“中國方案”。 

  在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之下,如何認識和處理全球化問題,關係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福祉和發展。中國倡導和推進的“一帶一路”是中國踐行經濟全球化的切實行動,以此堅定地促進經濟全球化。今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深刻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必然的價值和時代意義。在當今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抬頭的大背景下,習主席強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中國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堅定推動者和執行者 

  在當今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抬頭的大背景下,中國強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中國提出了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和應對之道:“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我們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由於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保護主義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出現瓶頸,全球範圍內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面臨挑戰,甚至遭受阻礙與破壞。中國站在世界經濟的戰略制高點上,認識到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不可逆轉,任何降低和妨礙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行為都會給世界經濟造成傷害。

  筆者認為,毫無疑問,中國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堅定推動者和執行者。重回以鄰為壑的老路,不僅無法擺脫自身危機和衰退,而且會收窄世界經濟共同空間,導致“雙輸”局面。

“一帶一路”:構建整體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不僅提出和倡導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思想,還切實採取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為,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合作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為國際經濟秩序的完善和提升做出盡可能大的貢獻。2016年1月19日,在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文章中説:“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一帶一路”旨在促進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之間積極發展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逐步構建整體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合作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是為了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的各自資源稟賦優勢,充分利用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互補性,最大限度地探索並實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之間的合作潛力和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強調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平臺與溝通機制,不僅加強政府間合作,也推進民間合作;不僅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也強調投資貿易便利化;不僅深化金融合作,也深化文化合作;不僅發揮政黨議會的作用,也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不僅加強雙邊合作,也提升多邊合作。誠然,“一帶一路”已成為世界數十個國家彼此聯繫的紐帶和橋梁,而且,還會有更多的國家不斷地加入進來。

  在全球化問題上,“中國方案”之所以不斷地得到世界更多國家的認可、支援和參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對世界面臨的難題能夠提出有效的治理思路。針對世界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和全球發展失衡,“一帶一路”能夠為打造“四大模式”(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和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提供具體平臺和實施空間,同時,“四大模式”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舉措、可行方案和科學模式。世界各國和各民族通過這些平臺、機制和舉措,既能夠不斷擴展又能夠不斷深化彼此合作,實現更多更大的互利共贏,共同創造世界經濟的美好未來。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中國方案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張麗媛]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