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五四獎章獲得者龍他:在3900米山巔實現“三尺講臺”夢

2017年05月10日 16:21:1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龍他,34歲,一名藏族駐村教師,2015年榮獲四川最美優秀教師稱號;2016年榮獲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其實,他曾是成都的一名唐卡畫匠,因為七年前的一紙公告,他放棄了收入水準是如今六倍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名教師,一待便是七年。

  學校名叫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鎮甲斯關牧業村學前教育學校,海拔3900米,全年只有3個月不下雪,從村口到學校還有27公里;全校共有32名學生,年齡從六歲以下至十四五歲不等;學校有一間廚房,一棟教學樓,一棟學生宿舍,3台電腦,沒有網路……

  這是龍他口述的學校現狀,他坦言,七年前他剛到這裡的時候,“沒有公路、沒有電”,當時“也想打退堂鼓”,而現在,他十分堅定:“我要繼續留在這裡”。

  本月,他作為今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來到北京,很快他又回到甲斯關牧業村,因為那裏是他夢想起航的地方,那裏更有等待他澆灌的、充滿希望的種子。

  20年後 夢想照進現實

  一名藏族畫匠,一個內向的小夥,為何唸唸不忘走上“三尺講臺”?

  龍他説,在他六、七歲時,有位代課的老師,“不管天氣多麼惡劣,他一天都不請假,堅持上課、輔導,不論條件怎麼艱苦都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當時(我)就想,以後也能像老師這樣當一名老師就好了”,龍他説。

  然而,這顆在童年課堂上萌發的嫩芽,足足孕育了近20年才開花。

  2009年,龍他26歲,自2005年開始在成都以繪畫唐卡為業,此時,他已經有了四年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然而,一份“面向全縣公開考試招聘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學前教育教師”的公告,“打破”了這份穩定。

  “(我看到後)非常高興,馬上就回家和家人説我要報考。”如今回想起來,龍他依然難掩興奮。

  夢想常常豐滿,而現實往往骨感。龍他的“三尺講臺”夢固然美好,可是放眼現實,幾乎沒有人理解和支援,家人朋友都説他“傻”,因為隨著海拔從2000米升至3900米,收入卻將從每月6000元降至每月1000元。

  面對如此懸殊,家人的反對雖在情理之中,但無力改變龍他的決心。最終,龍他選擇“先斬後奏”。

  “和家人溝通了很多次,都沒法説服他們,所以我就直接報名參加考試了,最後考過了再告訴他們。”龍他説。

  回憶起考試的過程,龍他説,筆試、面試、體檢整個過程下來還算順利,對他來説挑戰最大的就是面試,“當時很擔心自己會在面試的時候緊張,可是越擔心越緊張,(我)一直自我暗示‘不要緊張’”,龍他坦言,自己其實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不善表達,“但只要和學生們在一塊兒就完全不會緊張”。

  或許是六歲那年埋下的種子註定要生根發芽,或許是這次讓夢想照進現實的機會讓龍他等得太久,最終他選擇了全力以赴。

  次年3月,龍他到達了“山巔學校”。

  “2010年3月1日,第一天到崗。”龍他自信地回憶著,“那天的日期我記得很清楚。”

  “當時先到了學校所在的鄉鎮府的門口,那時候沒有公路,從早上八點走到下午四五點到了學校,和想像中的反差太大了,雖然一開始還有些新鮮感,後來發現沒有電、沒有信號,説實話有點想打退堂鼓”,龍他對於到校第一天的所見所感記憶猶新。

  “當時學校剛剛建起來,在我之前有一位教藏語的代課老師。”龍他説,雖然當天到達學校有些高原反應,身體不適,但為了第二天準時開課,他和村裏的一位陪他走到學校的會計,兩人一起連夜把課室收拾好。

  2010年3月2日,龍他如願走上講臺;那天,龍老師夢想成真。

  7年間 現實托起夢想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這是龍他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

  “最開始全校有34名學生,只有藏語課”,龍他説,他被派到學校時只要求教授藏語和漢語兩門課,“後來發現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所以我決定讓孩子們至少了解了解這些課”,在到校後的一兩周左右,龍他為孩子們加開了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

  龍他説,第一次上音樂課時,孩子們都很開心,“我把歌詞寫在黑板上,我唱一句孩子們唱一句,學了差不多一個星期,孩子們學會了第一首歌”,龍他説。  

  音樂是打開心靈的聲音,音樂課也成了打開孩子們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

  “一開始孩子們都不愛交流,比我還內向,教大家唱歌后,他們性格變得開朗了”,龍他回憶道:“有一個小女孩,最開始看到我就很緊張,有時候甚至會哭,因為和當地很多小孩一樣,她從來沒接觸過外面的人。我除了在上課的時候比較嚴肅,一下課就和孩子們玩遊戲、唱歌、跳舞,所以他們對我的態度也慢慢發生轉變,變得主動説‘老師好’、主動和人交流。”

  美術課,龍他選擇了自己的強項,他從自己擅長的唐卡基礎繪畫技巧開始;體育課,龍他就教孩子們整隊、做課間操。雖然繪畫的素材依舊缺乏,雖然內容仍然基礎而簡單,但龍他的努力,讓甲斯關牧業村裏的孩子們,向外面的世界又邁進了一步。 

  正如龍他始終不忘的初心,“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竭盡所能幫山區孩子改變命運,儘量讓他們走出去”,龍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們通向山巔以外的一雙眼、一扇門。

  為此,在公路修好前,他常常騎著摩托車,通過單程27公里的山路,顛簸著出去為孩子們求取物資,包括教材和食材,“(這樣的出行)一年十次左右,一次運輸的物資重兩、三千斤”,龍他説,遇到有朋友幫忙一起運物資,就能少奔波幾個來回。

  除了日常授課,龍他同時也承擔了照顧孩子們衣食起居的工作。然而,剛到學校時,龍他是一個從沒自己做過飯,也不會照顧人的年輕小夥子,他回憶説:“當地文教局會為我們提供一些食材,但沒有人手做飯,我就和當地的代課老師琢磨著做,邊學邊做,以前真是什麼都不會。”

  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龍他實現了自我成長,而這一過程讓他更加堅定,孩子們需要他,他也離不開孩子們。

  當被問到讓他印象深刻的學生,他首先想到的是8位如今已經在他的母校——四川省藏文學校繼續唸書的學生,“一開始他們幾個是最調皮的學生,後來通過幾年的學習、教育,現在他們已經到了我的母校繼續上學,而且我聽説他們的成績都不錯”,龍他對此十分欣慰。

  從山路到公路,從簡單的雙語課到豐富的音樂、美術、體育課,龍他送走了34位學生,繼續帶著32位學生。然而,一所學校,七年的時間,共76位學生,這樣的人數僅相當於一般中小學一到兩個班的學生人數,龍他説,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於當地很多孩子家長缺乏對孩子受教育的重視。

  “當地有很多十五六歲還沒上過學的孩子,家長不讓孩子上學,不僅因為家裏條件太差,還有的需要孩子幫著家裏幹活”,因此,家訪成了龍他另一項重要工作,“(我)找家長談心,跟他們説,孩子現在不上學,長大後就沒機會讀書了,如果不接受教育學習漢語,走出村子想出去吃碗麵都沒法溝通,所以必須接受教育……”龍他的誠意“解救”了許多適齡孩子走進課堂,這樣的結果讓他備受鼓舞。

  回首七年的青春時光,龍他説,最大的收穫是將30多名學生送出大山,而支援他的最大動力就是送更多的孩子到山外看看。回憶起孩子們的夢想,龍他説,他雖不能確保幫助孩子們成為醫生或歌星,但教孩子們漢語,是他們走出大山的第一步,“第一步要走好。”對此,他信心滿滿。(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昂瑾)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