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65國青年人是怎麼看待“一帶一路”的?

2017年05月08日 08:59:43  來源:學習小組
字號:    

  5月4日是五四青年節。就在10天前,“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産論壇落下帷幕,來自65個沿線國家的80余位青年代表,在中國長沙、泉州度過了忙碌、充實、美好、難忘的一週時光。

  當“一帶一路”遇上各國青年,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五四青年節之際,學習小組推薦閱讀《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刊發的《當“一帶一路”遇上“青年”》。

  當“一帶一路”遇上“青年”

  5月4日是中國的青年節。10天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開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成效斐然。和“青年”一樣,這個倡議充滿生機和活力。當“一帶一路”遇上“青年”,遇上世界各國“青年”,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就在10天前,“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産論壇落下帷幕,來自65個沿線國家的80余位青年代表,在中國度過了忙碌、充實、美好、難忘的一週時光。能組織到多達65國的青年,顯然是“一帶一路”開放包容的吸引力,是“創意”“遺産”的吸引力,也是青年之間的吸引力。

  習近平主席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他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就是2013年在哈薩克面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青年學生的演講中。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而“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近幾年,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在弘揚絲路精神、加強青年對話方面開展合作。本次“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産論壇就是雙方合作的又一成功實踐。這也是一場青年策劃、青年組織、青年參與、青年受益的活動。筆者有幸作為親歷者參與全程,見證了“民相親”在青年人中的生根發芽。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位於亞洲和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地區,由於領土爭端,多年來兩國大大小小衝突不斷,公民不能前往對方國家,兩國在國際場合也互相“敬而遠之”。湘江夜遊時,筆者從人群中找到了來自亞美尼亞的梅莉和來自亞塞拜然的法希爾,邀請他們一起聊天。在了解對方身份後的最初幾十秒,二人稍顯尷尬,但談起論壇期間的岳麓書院開幕式和制陶體驗,他們很快就滔滔不絕,最後甚至坦然談及兩國關係面臨的窘境,對兩國毗鄰卻無法互訪表示遺憾,並一起欣賞和讚嘆美妙絕倫的瀏陽花炮。論壇結束時,他們分別發來資訊,感謝筆者“創造”的那次聊天機會,感慨這是他們此行最意外的收穫。

  來自以色列的瑪莎娃目前就讀于華東師範大學,論壇期間與來自中東其他國家的青年代表打成一片,交流後才得知,她是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她告訴筆者,既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也為她的民族感到驕傲。以色列2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只要彼此敞開心扉,阿以兩個民族完全可以和平相處。來自阿曼的靦腆小夥阿卜杜,安靜地用相機記錄其他代表的靚影,卻毫不推辭地秀了一手書法,用漂亮的蘇魯斯體寫下了“一帶一路”對應的阿拉伯文字……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講述自己國家的故事,暢談自己國家與中國的友好,暢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美好未來。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致賀詞時指出,世界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各國青年用欣賞、互鑒、共用的觀點看待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義、有意蘊的事。而這種互動,在“一帶一路”上正變得越來越多。

  (來源:學習小組)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