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立德樹人,培養“大國工匠”

2017年05月04日 10:09:58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寫在《少年工匠》開播之際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佔山

  小友的一檔專門講述中國職業學校的節目——《少年工匠》,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開播了,可喜可賀。不止為他,更為全國職業學校的孩子們和老師。看著鏡頭裏的一幕幕,腦海中聯想著小工匠會成長為大工匠的樣子,倍感欣慰。其實職校孩子們的表演我看的不少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樣見過。現在有大眾傳媒,又是有公信力的媒體來長期報道和關注職業學校和職業教育,在這裡要提出感謝。

  這個節目的另一個好處之一,是不僅有學生這些少年工匠,還請到了全國頂級的行業技師,甚至是大師來參加,讓孩子們有了目標。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緊接著他在3月29日對第二屆中國品質獎頒獎大會所作的重要批示中又強調指出,要“弘揚工匠精神,勇攀品質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品質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工匠精神”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社會的共鳴,受到了各行各業的推崇,特別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各行各業無不呼喚著工匠精神。那麼到底什麼是工匠精神呢?工匠,是指有技藝專長的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它是物質運動的最高産物。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的産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的精神理念。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層面,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行為層面,就是開拓創新、持續專注;在目標層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品質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含著敬業、嚴謹、踏實、專注、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因此,我們決不能機械地把工匠精神簡單的理解為只是手工勞動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它其實是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質的重要內容,它首先體現為職業操守。這種職業操守,主要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來源於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道德的力量”和“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著歷朝歷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歷史上,我國在商朝就創造出了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範”的四羊方尊;古代手工業技藝和發明創造的大師、被歷代的土木工匠尊為祖師的魯班,一生有眾多發明流傳千古;戰國時期,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隋朝的李春設計建造的大型石拱橋——趙州橋,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西漢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以裝在一隻火柴盒裏,其織造工藝至今無人能夠超越;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地動儀等儀器,蔡倫的造紙術;宋朝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等等,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化身。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我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優質産品遠銷海外,深受國外消費者追捧。中國器物之精美冠絕一時,並長時間地引起世界驚嘆,由此世界便開始了對中華文明的尊崇和經久不衰的“東方熱”。當今,神州飛天創造的“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的“中國深度”,高鐵奔騰締造的“中國速度”,也都令世界刮目相看。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不僅是創新驅動的産物,更是“工匠精神”的結晶。

  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復興,更重要的是文化與文明的復興。當今世界,消費已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經濟行為,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行為。因此,一個國家的産品品質往往被視為一國之文明程度,一國産品之信譽,往往是一國之國民尊嚴。我國正在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中國製造”正在向高端、智慧、綠色、優質闊步邁進。在這一歷史轉變過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現代職業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是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之一。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