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天下英才]薛其坤:小量子裏有大夢想

2017年04月27日 11:14:43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種人: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

  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業餘時間喜歡看地球儀,他説自己本身對地球千變萬化的地貌、地質感興趣,也源於酷愛旅遊,喜歡到不同的地方去。對於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必備素質,薛其坤認為勤奮是絕大部分人必須的條件。對於“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薛其坤回答,“錢學森之問”正在逐漸得到回答或者改變。現在中國,像清華、北大學生,還有一些年輕教授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在薛其坤的辦公室裏,一塊刻著幾幅物理曲線圖的褐黑色方石,尤其引人注意。“這是我五十歲生日時,我的學生送我的生日禮物。他找了塊泰山上的石頭,畫了三幅圖,最上面的這幅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最重要的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薛其坤最為成功的科研成果之一,他率領團隊僅用4年時間就攻克了科學史上這一近百年難題,曾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的發現。薛其坤介紹,它將來的應用是老百姓都非常熟知的電子器件發熱問題。筆記型電腦有個小風扇,電腦除了正常資訊處理所需要的電以外,有部分電因為發熱問題被浪費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在很多電子器件間,如果這個原理用上,電子器件的發熱會大大降低。手機待機時間可以增加,筆記型電腦的待機時間也會增加。

  “7—11”,是學生們給薛其坤起的綽號,意思是早上7點去實驗室,一直要幹到晚上11點。讓記者出乎意料的是,薛其坤教授居然是個武俠迷,以前每到睡前必看半小時武俠小説,在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後,武俠夢只能丟了,但是他説,科研不能丟。“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做科研),只要完成學校的行政管理之外,晚上、週末、節假日還是盡一切可能來做科研。”

  這“7—11”的生活節奏,不是誰都可以。薛其坤説,只有進入了科學的世界,從中獲得快樂,這樣的堅持才算是一種享受。4、5月正是櫻桃剛上市的季節,而科研目標,也正像山頂甜美的櫻桃。

  和很多自己埋頭做科研的人不一樣,薛其坤更看重團隊的力量,尋找頂級的合作夥伴,讓每一個人都能盡其所能,他戲稱,這更需要“高情商”。“優秀的科學家,想做出好的工作來,不但智商很重要,情商也很重要,情商決定了你在探索中的很多東西:比如遇到困難可能會導致做出錯誤決定,如果情商比較高,善於團結人、善於激發大家工作熱情,善於做工作。”他直言自己屬於高情商科學家。

  誰也想不到的是,這位國際物理界的頂尖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在30年前曾是一個為前途迷茫的年輕學子。1987年,薛其坤考入中科院就讀碩士研究生,這是他兩試不中之後第三次努力的結果。儘管進入了科學家序列,但他還是一度陷入了事業的迷茫。“有一兩年的時間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基本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老師佈置的課題,要求做的做一下,非常迷茫。”

  1992年,薛其坤走上了赴日留學的道路,語言尚且不通,更遑論做科研。不少同去的同學都打了退堂鼓,薛其坤卻堅持了下來,動力竟來自兒子的一通電話,“他在幼兒園當時讀了句‘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當時聽到這個對我有很大衝擊。看到自己可愛的孩子,感覺應該為他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

  這樣一路跌跌撞撞,薛其坤卻從未放棄,直至在小小的量子中,終於實現了他的科學夢想,這一天看似姍姍來遲,卻又順理成章。今年1月15日,薛其坤榮獲首屆未來科學獎,他在獲獎感言中説:“我50多年前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家鄉非常貧窮,我就像一隻小船,從非常簡單的地方出發。中國的科學處在黃金時代,而我本人就是這個黃金時代的幸運者。”帶著總能被輕易識別出的家鄉口音,懷揣對科學的敬畏與好奇之心,薛其坤在看似枯燥的物理學研究中自得其樂地享受著探索的樂趣,期待著更優美的風景。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