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36年,橫跨3座大山,貴州老支書領頭修建2200米大渠

2017年04月19日 15:33:34  來源:金羊網
字號:    

  (原標題:【網路媒體走轉改】36年,橫跨3座大山,貴州老支書領頭修建2200米大渠)

  歷時36年,一條經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橫跨三座大山,三道絕壁,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深藏在貴州的崇山峻嶺間。這項浩大工程的領頭人,卻是一位81歲的老共産黨員、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在黔北重重深山中,平正仡佬族鄉被認為是遵義市播州區最窮的鄉鎮,而團結村是平正仡佬族鄉最窮的村。這裡曾是“三無”地區,無水無電無路。沒有水源,石漠化極其嚴重,全村吃不上水稻,土裏多是包谷、紅苕和洋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是這裡最真實的寫照。

  窮,是這裡最深的痛。水,是這裡祖祖輩輩的夢。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開山辟石、志拔窮根”

  1935年出生在這裡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生活過得窮苦貧困,吃著粗食,咽著米糠。直至24歲,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他被全體村民推選為大隊長。自此,他的生活仿佛投進一束光,有了方向也有了信仰。

  “我這一生就是做好工作,有一口氣就要幹一天,為人民奮鬥一輩子。”這是黃大發見著記者最初時説的話。

  被選任為村幹部的黃大發,上任之始就立誓要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讓他所在的草王壩村實現通水、通路、通電。而這在村民看來,無異於白日做夢。

  沒有任何專業人員,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更艱難的是,缺水貧瘠的草王壩與幾公里外水源富足的野彪村之間隔著大山絕壁,要修渠,除非劈山開石。

  而黃大發並不“認命”,頭腦裏只想著“吃了幾千年的包谷飯,改變不了草王壩人民的面貌,怎麼辦”。為此,挖渠引水的想法在他心裏越來越強烈。而當時黃大發與村民的夢想也得到了上級政府的支援,這項工程被命名為“紅旗水利”,意在打造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然而,這條預計全長15公里的水渠,卻由於水量小、路程長,最終沒能成功。“但是他從不灰心,遇到若干困難也永不放棄”,當年指揮部成員之一、黃支書助手徐國太反覆地説到,黃大發真是有一顆堅強勇敢的心。

  因為首次修渠的失敗,黃大發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那時已是54歲的黃大發,申請到鄉水利站跟班學習。從不識字、技術一竅不通,到一字字臨摹,纏著技術員講解圖紙……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有決心,我們能夠成功。”黃大發在1992年春天,排除了千難萬阻之後,第二條水渠開啟動工。

  當年參與這項工程的村民們與記者説起這段修渠的往事時,依然記憶猶新。“有個叫 鑽拐岩 的地方,水渠必須從那經過,但那個瓦蓋樣的地方摸不清楚狀況,誰都不敢下去。關鍵時候,黃支書拿了根大繩子扎腰上,爬進去看準了炮位,施工隊跟著他的路線才敢進去”。

  時至今日,記者重走山間的水渠,溝渠最險處可供人走的路徑不過一隻腳掌的寬度。而當年,在設備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黃大發既任指揮長又當技術員,帶領村民用炸藥,鋤頭、鋼釬、錘子和雙手,硬生生在大山絕壁間開鑿出生命之源。

  就這樣,經過兩年多努力,在1994年,一條跨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草王壩大渠終於竣工。這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我們想了八個字來概括老支書: 開山辟石、志拔窮根 ,就是他體現出來的勇氣、決心,和改變的願望”,平正仡佬族鄉黨委書記張文富認為,黃大發身上那顆積極進取、上進的心,是當下最可貴的正能量。

  “大發渠”靜躺在貴州的大山絕壁間

  “他向黨和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水渠通了之後,那個大水不得了啊,水流到哪我們就跟到哪掏田。”村民向記者回憶當年情景時,依然忍不住激動之情。

  當汩汩清流由溝渠引到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昔日“望天水”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有了水渠保障,黃大發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00余畝增至近700畝,糧食産量由原來年産6萬斤,次年一躍增産至80萬斤,村民大部分單戶都可收穫逾萬斤的糧食。

  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發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大發渠”

  有了水,有了糧,黃大發依然一刻沒有停歇,拉電、修路、修學校,領頭的依然是這位老支書。為學校選址和修建,黃大發多次發動群眾;為道路通暢和村子脫貧,黃大發殫精竭慮、全力投入……然而幾十年來,黃大發卻很少考慮到自己,生活一直很清貧。他直言,“只要身上不冷、肚子不餓、房子不漏水就行了”。70歲那年,黃大發從村支書崗位退下後,仍然堅持巡渠、護渠,積極為村發展建言獻策。

  平正鄉黨委書記張文富曾問黃大發,“老支書,你還有什麼心願?”黃大發樸實地説到,在村裏幹了幾十年,一直有個心願,想到省城看看省委、省政府。

  “我想,老支書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幾十年來為黨、為人民做了這些事,按照入黨誓詞,他感覺可以向黨和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是實現了他的夙願。”張文富向記者解釋到,黃大發簡單樸實的“心願”,更是對黨最忠誠的信念。

  1997年黃大發獲遵義縣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200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別獲平正仡佬族鄉優秀共産黨員稱號,2014年獲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面對這些榮譽,黃大發只是淳樸地笑笑,“我只是個邊緣山區一個小小的農民,幫老百姓做點小事,算不得哪樣不得了的。只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