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信事業新成就】以人民的名義 共創“網際網路+ ”時代新發展

2017年04月18日 10:56:05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産自海拔4000多米草原上的牦牛肉,通過‘網際網路+ ’經營模式實現精品銷售,半個月時間就能通過政府統一收購3800多頭牦牛,每斤投入到市場中的牦牛肉都會進行編號,有‘身份證’。這一舉措不僅緩解了供需矛盾,幫助牧民致富,還解決了草畜矛盾,促進草原生態平衡。”談到“網際網路+ ”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默隨口就能説出自己在基層調研中發現的典型案例。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6.95億,佔比達到95.1%,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到2020年底,西藏將實現網際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85%,固定寬頻接入用戶超過34萬戶。

  陳默説,雖然西藏固定寬頻用戶比例還不是很高,但是手機網民的規模還是很大的。2016年到日喀則市調研時,他發現,作為連片貧困最嚴重地區之一的南木林縣,每個家庭都能有兩部以上的手機,年輕人基本能夠保證每人至少一部手機,無論是獲取資訊還是購物,都非常便利。

  “2016年底在拉薩正式上線運營的西藏錦繡商品交易中心,採用‘大宗商品交易+網上商城+現代物流+實體體驗店’的商業模式,使西藏大宗商品交易進入‘網際網路+ ’時代,有了這樣的‘網上天路’,西藏的特色優勢資源再也不愁難以走出高原。”陳默説:“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西藏物流系統相比內地而言建得比較慢,為此,國家在那曲建立了一個很大的物流集散中心,這對整個牧區的畜産品網際網路貿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與“網際網路+電商”相比,陳默説自己對“網際網路+醫療”和“網際網路+教育”的體會更加深刻。他從2010年開始在西藏的鄉村基層進行的大規模調研主要集中在醫療和教育方面,感覺到這也是最能凸顯西藏網際網路發展成就的兩個領域。例如,西藏自治區自2014年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實現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同時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經過平臺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西藏教育資源的不足,大力推動了各類遠端教育,特別是西藏職業教育的發展。

  陳默認為,網際網路醫療方便了廣大牧民群眾,一個很明顯的體現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過去一定要將病人送到大醫院才能確診,現在只需遠端培訓一些能夠使用醫療設備的當地醫生,攜帶儀器到鄉村進行超聲篩查,再將超聲圖像通過網際網路傳到專家的電腦上,由專家進行最終診斷,讓藏族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看病難的問題。特別是現在有了“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和教育人才援藏,將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教學資源和管理資源輸送到西藏,更好地促進了西藏醫療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精準扶貧方面,一個最簡單直觀的體現就是對扶貧對象相關數據的收集。由於西藏地廣人稀,有的地方開兩三天車也只能路過幾個村子,各項數據統計的困難非常大。如今,我們下鄉調研時發現,鄉村辦公的地方全部配有網際網路,當地所有老百姓的檔案,包括家裏有幾頭牛幾隻羊等基礎數據都錄入在網際網路裏。現在的精準扶貧能在西藏進展得如此順利,包括建檔立卡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方面是每個地方配有扶貧專幹,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數據核實後都是通過網際網路傳遞,這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陳默説道。

  陳默説,這幾年進藏調研,每次都能明顯感受到網際網路對西藏各行各領域帶來的變化,據悉,“十三五”期間,西藏將完成所有行政村通光纖寬頻,解決自然村行動通訊覆蓋,實現通信廣覆蓋,這對於“網際網路+ ”的發展無疑將是最好的促進之一。

  當牧民達娃達傑將兩頭300斤的牦牛送到當雄凈土有限公司,拿到19800元時,僧人洛桑丹增正通過手機將一篇藏語的佛教文章發到自己的“朋友圈”,此時,“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師楊士森剛剛促成所帶班級與北京工美附中的初二(5)班結成“友誼班”並通過網路實現了兩地同開一節班會......“網際網路+電商”“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精準扶貧”“網際網路+政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提升群眾生活水準,更好地造福西藏人民作為目標,網際網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整合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活力,書寫“網際網路+ ”時代的新篇章。(中國西藏網 文/吳建穎)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