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廣東反腐大戲:風聲緊 鼓點密 卷殘雲

2017年04月13日 08:42:55  來源:中新網
字號:    

  原標題:廣東反腐大戲:風聲緊 鼓點密 卷殘雲

  記者 索有為

  廣東省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常務副主任黃仕芳,中共東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王檢養,廣東高院執行局局長許佩華,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鍾小平……數名廳官在2017年的開頭幾個月相繼接受組織審查,而他們,則在此前目睹了諸多同僚在廣東反腐大幕中紛紛落馬的連臺好戲。

  廣東繼2013年查處43名廳級以上官員後,2014年查處廳級官員95人,2015年查處廳級官員170人,2016年查處廳級官員149人。在執紀審查中,廣東立案查處的廳局級官員總數,一直位居中國前列。

  在這個長長的名單中,有廣東省國土廳副廳長呂英明,他是中共十八大後因貪腐落馬的“廣東首虎”。兩天后,揭陽市委書記陳弘平成為中共十八大後被查處的廣東首個地級市的“一把手”。廣東集中精力查處大案要案,茂名系列腐敗案即是其中典型。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廣東省紀委在清查茂名窩案的基礎上,又查處了茂名市政協原主席馮立梅,中共茂名市委原書記、茂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毅民,中共茂名市委原副書記廖鋒等人。

  眾多信號表明,廣東反腐懲貪正“換擋提速”。據了解,中共十七大期間,廣東紀檢監察機關立案查處21198人,其中地廳級官員163人。

  中共廣東省紀委有關官員稱,問題線索處置率低,大量線索得不到及時處置,或因為線索本身模糊不清而“暫存”,使得一些腐敗問題得不到及時糾正、查處而長期“潛伏”,甚至越積越嚴重,是廣東歷年信訪舉報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013年,廣東紀檢監察機關對中共十七大以來暫存的10920件信訪件進行“大起底”和清理了結,構建起集來電、來信、來訪、網路、手機短信、涉腐輿情搜索等“六位一體”的信訪舉報平臺,健全完善腐敗揭露機制。

  隨著反腐敗的深入,一些貪腐官員的反偵查意識也在增強,腐敗手段花樣百齣、日趨隱蔽。由於廣東地處沿海,人們海外關係眾多,一些官員通過各種渠道為自己及配偶子女獲得境外身份,並利用“裸官”之便行貪腐之實。

  中共廣東省紀委披露的案件細節表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市原副市長曹鑒燎就先後為妻子、兒子和自己取得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圍繞在他身邊的一些老闆、旁系親屬也相繼獲得境外身份,曹鑒燎從而結成了一個寄居在境外的腐敗圈子。

  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先耀曾表示,“裸官”不一定是貪官,但從查處的案件看,“裸官”往往是貪腐的前奏,“裸官”斂財,也往往比普通貪官更為大膽瘋狂。

  因此,廣東著手展開專項治理,成為中國第一個部署治理“裸官”的省份。2014年,全省共清查出“裸官”2190人,其中廳級官員22人,處級官員301人,866名官員因“裸官”問題被調整崗位,280多人將配偶和子女遷回中國內地。廣東還規定,“裸官”不能擔任黨政正職,不能在重要敏感崗位上擔任職務。

  與此同時,“小官大貪”也進入紀檢監察機關的視野。在查處的案件中,廣州市白雲農工商聯合公司總經理張新華,利用自己掌握的國有土地資源貪污受賄,在十幾年間斂財近3億元。

  2014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要求堅決查處“小官大貪”、“小村大腐”問題。截至2016年12月底,廣東共排查出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違紀違法線索46487條,立案14019宗,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2613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523人。

  統計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信訪舉報量整體連續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廣東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每年受理的信訪舉報量在2012年達到近十年的歷史峰值(76856件次)以後,2013年大幅回落,降到了62065件次,此後幾年一直平穩運作,2016年更是同比下降近15%。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