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這些國家都探索為首都“減負”!看非首都功能如何疏解

2017年04月12日 14:24:5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近來引發熱議。歷史上,不少國家的首都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都進行了探索。有些卓有成效,有些則衍生出新問題。

  日本:諸多“副中心”讓“東京國”卸壓

  日本首都東京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東京被作為經濟中心之一,享受各種政策傾斜。東京都市圈GDP佔日本全國GDP近1/3,製造業和服務業高度聚集,人口過度集中。這不可避免的給這座城市帶來住房、交通、環境、能源供應等方面的巨大壓力。

  為改變東京“一極集中”的狀況,日本政府多次作出努力,其中行政性規劃發揮了重要作用。1958年,日本政府首次出臺“首都圈整備規劃”,在東京站半徑30公里外,建設5至10公里寬的綠化帶,將原中心城區和新建住宅區建設隔離開,以控制城市規模無序蔓延。70年代以後,針對東京“都市病”各種弊端,日本政府的規劃基本思路進一步明確:避免城市業務功能過度集中在首都中心區域,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區域均等化,建設多層環狀公路線和高密度地鐵網路線,從而緩解東京中心區域的壓力,將産業、機構和人口逐步疏導到周邊地區。

  在此背景下,東京出現了新宿、澀谷、池袋、大崎等諸多“副都心”,以及築波、幕張、埼玉、橫濱等“新都心”,成為“大東京版圖”上的重要節點。

  日本政府的調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東京的“過度膨脹”,讓東京的城市擁擠程度有所下降。與此同時,東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商務成本也導致遷入人口下降,成為調控東京人口的“隱形因素”。

  首爾:行政中心遷至世宗

  與日本相毗鄰的韓國首都首爾,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口密集、地價飛漲、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韓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陸續出臺相關政策。1982年,韓國政府頒布《首都圈整備規劃法》,通過強制性措施限制首爾市人口過密情況,並對工廠、大學等人口集中地點設施的新建、擴建進行總量控制。

  2005年12月,韓國政府再制定《第三次首都圈整備規劃(2006-2020)》,將首都圈分為成長管理圈、密度限制圈和自然保護圈,把以首爾為中心的“單核”空間構造向“多核連接型”空間構造轉化。

  2013年7月1日,韓國正式啟用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韓國16個中央部門和20個下屬機構遷移到世宗辦公。目前,超10000名公務員在世宗工作。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