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官員墜亡為何總伴隨“死了一個貪官”的流言

2017年04月12日 09:44: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基於人道關懷,不管墜亡者是什麼身份,首先要承認這是生命的悲劇。公務員享受美好生命和擁有身心健康的權利,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4月10日,安徽蚌埠市網際網路宣傳管理辦公室官方微博@蚌埠發佈通報稱,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肖超前一天從辦公樓墜樓,經搶救無效死亡。通報還提到,“據了解,肖超失眠已達半年”。就在蚌埠發佈通報的同一天,湖南婁底市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鄒利民在湖南省檢察院東來苑家屬區墜樓身亡。有婁底市政法幹警稱,鄒利民生前有抑鬱症。

  兩起官員墜亡事件,給公職人員“非正常死亡”新添了案例。並非偶然的是,這兩位墜亡官員都被懷疑有抑鬱症或抑鬱傾向。在近期官員“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鬱鬱寡歡”“情緒低落”“抑鬱傾向”等描述,屢屢見諸媒體報道。

  然而,民間看待官員墜樓事件,常常存在某種對腐敗的想像。很多人猜測,墜樓官員已預感到要接受調查,承受不了壓力而“畏罪自殺”。還有一些陰謀論的説法浮出水面,圍觀網友“腦補”了墜亡以外的情節,感覺上演了一齣現實版的大片。因為有關調查不夠深入,後續調查結果沒有向社會徹底公開,民間的想像恣意蔓延。

  種種猜測之中,官員的心理健康和抑鬱問題,卻常常被放在一邊。基於人道關懷,不管墜亡者是什麼身份,首先要承認這是生命的悲劇。因抑鬱身亡的公職人員佔全體人群的比例,還沒有翔實數據。但是,在學生心理問題和與此相關的惡性事件備受社會關注的當下,對於公務員群體可能面臨的同樣問題,不能採取雙重標準。公務員享受美好生命和擁有身心健康的權利,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就在蚌埠人大官員墜亡案中,當事人肖超失眠已達半年。如果這個情況及時得到重視,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官員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會對自身生命造成威脅,還會影響其日常工作和履職能力。官員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更與公眾利益存在密切關係。基於對官員健康和公眾利益負責的立場,有必要加強對官員心理危機的干預。

  即使一些“非正常死亡”官員確實涉腐,其涉腐行為的正常處理程式是接受組織調查,將涉嫌犯罪者移交司法機關。官員墜亡,既不宜説他們“罪有應得”,也不能認為死亡就贖清了他們犯下的錯誤。腐敗與身亡本就是兩碼事,糾結于腐敗和身亡的密切關聯,理解就會出現偏差,變成一種情緒化的泄憤。

  在反腐敗成為常態的背景下,單單一個“抑鬱”難以讓群眾信服,無法讓輿情平息。可以看到,每有官員墜亡事件發生,哪怕通報消息只有寥寥數字,都會引發網上洶湧澎湃的轉發和點評。政府公開的消息越少,網上的各種猜測就越多。就官員“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後果來説,單單是輿情本身就足夠稱得上是一場災難。

  很多政府輿情應對就是如此,哪怕真相清楚,但是群眾就是無法信服,矛盾難以得到紓解。事前不評估好官員心理情況,排查存在心理隱患的官員,事後匆匆忙忙給出“抑鬱”的結論,就會讓輿情應對陷入被動。面對輿情板結化,不能光從輿情應對工作本身找問題。從墜亡事件上吸取教訓,認真建立公職人員心理危機防範和應對機制,才能在下一場悲劇降臨時從容發聲。

  應對官員墜亡,不能採用“冷處理”,因為官方越“冷”,民間就越“熱”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群眾的信任就會減少一分。王鐘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