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近30家央企表態支援雄安建設 9家已成立專門工作組

2017年04月10日 09:14: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才7天,其拉動經濟的能量已經顯現出來,明確表態支援新區建設的大央企,目前已經達到28家。産業範圍涵蓋清潔能源、建設綠色智慧新城、高端高新産業、網路通信基礎設施、基建投資、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中船重工更是6日深夜宣佈“遷企入畿”,成為自雄安新區規劃出臺後,首家明確表達遷址意向的央企。

  大央企密集開會“表白”雄安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統計,從4月4日至今,“中”字頭的大央企密集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討論如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問題。會上一把手們紛紛明確表態,支援新區、深度參與。截至目前,已經有28家央企表示要以實際行動支援雄安新區建設。

  這28家央企包括:國投公司、中國石化、中國航太、中船重工、中國中冶、中國聯通、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燃氣、金隅股份、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華電、中國國電、中國交建、中國建築、國機集團、神華集團、中國建設銀行、中核集團、中國能源、招商局集團、新興際華、中國石油、中國大唐、中國廣核、中糧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針對上述名單有關專家分析,最先參與雄安新區建設的央企應該是基本建設企業和交通行業。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上述28家央企態度高度統一,都表示要在雄安新區建設上“爭做排頭兵、先行者”,加快與雄安新區建設規劃的對接,服務和服從於新區建設大局,並且成立了專門工作組開展前瞻性研究和推進相關工作。其中,大多央企是根據自身業務特色尋找與雄安新區的契合點。還有部分企業已在河北省乃至雄安新區有投資項目或者産業佈局,成為其參與新區建設的先發優勢。

  中船重工明確提出遷入雄安

  很快,首家明確表態將遷入雄安新區的央企出現了。據中船重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官方微信4月6日深夜發佈消息稱,在黨組擴大會議上,研究通過了推進軍民融合、混合所有、與某私營軍工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中船重工智慧船艇飛機有限公司並將産業落戶河北海洋裝備科技産業園的議案。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船重工在河北早有佈局。公開資料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船重工先後與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三級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利用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參與白洋淀環境治理工程,並在保定建設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動力電源研發中心和産業基地;建設海洋裝備科技産業園,其中1000畝用於海洋防務、智慧裝備核心園區建設;戰略新興産業與現代服務業規劃正在落實,將重點發展大數據、環境工程、電子資訊、先進裝備、健康養老等。

  為此,中船重工已將集團七大動力産業注入保定風帆股份公司,重組後的中國船舶重工動力股份公司紮根保定;正在籌劃將擬注入中船重工電子資訊産業資本運作平臺“中電廣通”的水聲通信企業長城電子總部由北京遷入海洋裝備科技産業園,其他水聲及海洋電子資訊裝備研製能力等業務也將逐步注入園區。

  多家央企早已佈局雄安新區

  除了中船重工,據北青報記者調查還有兩家央企早已經在雄安新區開展了産業佈局,他們是中國石化和中國航太。

  早在2009年,中國石化就開始在雄縣開發利用地熱清潔可再生能源,已形成“雄縣模式”,4月7日該集團表示,未來準備大力推廣。2009年,中石化集團新星石油公司與雄縣人民政府簽訂地熱開發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雄縣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新星公司在雄縣採取“取熱不取水”方式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真正做到取熱之後100%回灌地下水。地熱資源勘探、評價、鑽井成井、尾水回灌、梯級利用,新星公司在地熱供暖上形成一套完善的技術體系。2016年,中石化在雄縣地熱供暖能力達450萬平方米,成功打造了技術可複製、經驗可推廣的“雄縣模式”。目前已滾動發展至容城、博野、辛集、東光、故城等15個市(縣)區,河北供暖能力達1500萬平方米,其中雄安新區的雄縣、容城兩縣達580萬平方米。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4月5日召開黨組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表示,要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建設,有效銜接雄安新區發展規劃與集團公司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好軍民融合産業發展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新區建設,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寬企業發展空間。同時加強研究在新區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深入研究混合所有制以及與中央企業、地方政府的合作機制。相關部門要做好研究工作與規劃部署,更好地把自身發展與雄安新區的發展結合起來。

  兩家央企已有具體方案

  中國中冶總裁張孟星日前在全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中冶作為基本建設的主力軍,將受惠于中央所公佈雄安新區發展,區內所增加的大量投資會對公司業務造成利好因素,因應新建項目增加,鋼鐵需求也肯定會增加。集團未來會重點拓展主題樂園等新興業務,成立主題公園技術研究院,現時集團承建的北京環球影城項目預計會在下半年施工。據了解,特色主題工程是中冶集團重點發展的新興産業,也是集團轉型後的新名片,目前集團已經成立主題公園研究院。

  中國燃氣將加快在包括雄安新區在內的京津冀地區天然氣投資佈局。截至目前,在京津冀地區公司已與七個城市簽署了清潔能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鄉鎮氣代煤、城區內的燃煤鍋爐改造、車用天然氣、分佈式能源、天然氣儲氣設施及天然氣管網建設等項目。截至今年3月底,為推動已簽約地區的投資,公司成立了10家新公司,新簽約鄉鎮氣代煤用戶50萬戶,其中包括雄安新區2萬戶。

  9家央企成立專門工作組

  9家央企已宣佈成立對接雄安新區建設的領導小組,他們分別是中國電科、中國華電、中國聯通、中國電子、國開投資、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聯通:4月5日,中國聯通召開黨組會議,對全力服務保障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進行了安排部署。首先成立中國聯通雄安新區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由集團公司總經理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統籌推進相關工作。其次,雄安新區網路通信基礎設施、資訊應用規劃要堅持高起點,統籌調動集團及相關省分公司各方面資源,確保品質。三是統籌集團與省分公司力量,全力做好與當地黨政軍的對接服務工作。

  中國鐵建:中國鐵建決定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主動對接,積極溝通,廣泛研究哪些産業可先期介入、哪些功能可有效助力、哪些要素可優先投入、哪些資源可充分發揮、哪些機構可率先參與等,做到自覺服從、服務於新區建設。中國鐵建表示,將成為建設和服務雄安新區的生力軍。

  中國電科:中國電科董事長熊群力4月5日表示,集團公司應充分把握雄安新區建設大好契機,利用好新區改革配套政策,在為雄安新區建設作出應有貢獻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公司決定,成立專門工作組,強化行政組織保障和技術專家保障協同驅動,全力推進並落實好相關工作。

  中國中鐵:4月7日,中國中鐵召開全公司視頻會議,要求全力支援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此前,中國中鐵已派專家參與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並成立了參與雄安新區建設領導小組。下一步公司所屬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地産開發、科研開發、工業製造、物貿、金融、投資等各板塊的相關單位都要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積極與雄安新區開展深度對接。

  中國建設銀行: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在總行層面成立服務雄安新區建設領導小組,由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擔任組長。建行領導班子錶示,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允許特事特辦,積極創新産品和服務,儘快在雄安新區設立分行,全力滿足新區建設需求。

  國投公司:4月4日,國投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強調,公司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試點單位,具有投資導向、結構調整、資本經營的獨特功能,今後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于新區建設。

  中國華電:4月6日,中國華電董事長趙建國稱,公司上下要充分認識設立雄安新區的重大意義,自覺服從黨和國家大局,將服務保障新區建設作為集團公司當前的重要政治任務。

  中國電子:4月6日,中國電子稱,要準確把握雄安新區發展定位,及早謀劃、主動對接,積極參與、多做貢獻;相關部門也要做好相應研究工作,更好地把自身發展與雄安新區的發展結合起來。

  中國交建:4月6日,中國交建董事長劉起濤稱,中國交建一定能在雄安新區的建設中做一支靠得住、信得過的生力軍:“積極投身於雄

  文/本報記者 趙新培

  權威訪談

  高起點建設雄安新區

  “燕趙腹地雄安起,高點定位逾千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日前表示,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所做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謝克昌説,中央做出這一舉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有科學諮詢支撐的。要認識到,建設雄安新區既是改革創新的需要,以便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也是現實發展的需要,打造京津冀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更是借鑒傳承的需要,將為城市發展提供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也將在未來為很多區域疏解、承接起到示範作用。

  “設立雄安新區是打造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必然要求。”謝克昌説,雄安新區距離北京100公里左右,距離適中,既可以通過交通一體化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又不會一圈圈被動地圍著北京“攤大餅”式發展。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能源與環境組組長,謝克昌尤其關心雄安新區如何實現高起點建設。

  他指出,以雄安新區建設為核心,建造發展定位高、公共服務能力強、産業結構優的新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將為河北注入全新的高端産業,驅動河北省的發展,撐起京津冀的腹地,打造“京津保”新三角,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並帶動中國北方的改革開放。

  他建議,新區建設下一步應立足已有生態環境基礎相對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優先加強生態建設,嚴格區域環境保護,劃定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開發邊界,加強耕地保護,加大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文/新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