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農曆十二月十二

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雄安新區如何疏解非首都功能?這些行業或要搬去

2017年04月07日 07:58: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原標題:增強京津冀發展協同性的重大部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就雄安新區建設答記者問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雄安新區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重大意義?如何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創新驅動和生態環保方面將有哪些推動作用?

  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

  協同推進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問:雄安新區對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答: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定位和總體目標。

  與世界上其他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存在四個明顯短板。一是相比全球主要的世界級城市群,經濟總規模不足。二是城市結構佈局不合理,北京、天津與其他城市之間差距過大,缺乏足夠數量的各方面實力都比較強的二線城市。三是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特別是在冀中南地區,缺乏有足夠實力和較強帶動力、輻射力的城市。四是河北城市化水準和品質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這對於協同解決上述四個突出短板問題和促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都會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做好三個結合

  問: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如何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答: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對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有效推進這項工作需要處理好幾個關係,做好幾個結合。

  一是要把解決北京大城市病與促進河北發展相結合。北京集中了大量非首都功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些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資源卻是非常寶貴的,比如優質的教育資源、優質的醫療資源、重要的科研資源、高端生産性服務業以及企業總部資源等,這些資源對於改善一個區域的營商環境、增加對投資和人才的吸引力等,都十分重要。通過疏解,不僅要解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過多的問題,也能夠對改善河北投資環境和增強吸引力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要把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與促進相關企事業單位的發展相結合。要通過疏解使得這些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條件、發展環境和發展前景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差。這就要求在承載地軟硬體環境建設上要有更高的標準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援。

  三是要把分散疏解與集中疏解相結合,把通過行政力量的疏解與通過市場力量的疏解相結合。

  雄安新區設立和建設的思路,正是充分體現了這幾個結合,不僅能夠支援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也能夠大大改善河北的投資環境。雄安新區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通過高標準的城市建設和大力度的政策支援,必將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發揮更大作用。

  協同打造創新驅動增長新引擎

  問: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對於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答:打造全國創新驅動增長新引擎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定位和目標要求。應當説,京津冀區域具有非常好的創新增長條件。這裡有北京豐富的科研資源,有天津較強的先進製造能力,有河北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是全國人才資源和資金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但也有短板,那就是河北與北京、天津在發展水準和技術水準方面的落差過大,從而使得北京和天津的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難以充分被河北吸收利用,難以成為促進河北産業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量。

  因此,要有效促進京津冀協同打造創新驅動增長新引擎,需要通過搭建一定的平臺,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隻手的作用,營造相對有利的吸引創新資源和創業投資的環境,逐步吸引科技成果和創新主體進入這些區域,在促進新區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河北整個區域産業的升級和創新發展。正因為如此,中央提出的雄安新區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著力發展高端高新産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增長新動能。

  協同推進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建設

  問:雄安新區建設對於推動京津冀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有何重要意義?

  答: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需要區域之間協同努力。雄安新區地處冀中平原和白洋淀水域區域。雄安新區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這為雄安新區建設明確了原則,指明瞭方向。

  雄安新區建設應從三方面促進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的協同推進。一是“全國意義的新區”和“國家大事”的定位,有利於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特別是有利於調動相關中央部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做好京津冀區域大氣和水環境的聯防聯控。二是有利於促進京津冀三地的積極性和協同努力。三是通過探索人口密集地區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對京津冀及其他區域形成示範,促進更大範圍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推進。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