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連戰與胡錦濤會見時的答謝辭(全文)(2005.04.29)

  時間:2005-04-29 16:21    來源: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三點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下面是連戰的答謝辭全文:

  胡總書記,各位女士、先生,今天本人跟內人以及中國國民黨三位副主席率同很多的朋友,大家一起應胡總書記的邀請,能夠來訪問大陸,訪問北京、南京、西安、上海,我要在這裡首先表示最由衷的感謝!過去這幾天,所有的工作同仁們,大家都盡心盡力,讓我們的旅程非常順利、非常愉快,也特別感謝他們。

  誠如總書記剛才所講,今天的聚會是國民黨和共産黨,可以説60年來的頭一次,也是在兩岸這個情況之下,56年來黨和黨見面、交換意見最高層次的一次,難能可貴。但是,我也很坦誠地跟各位提到,那就是這趟來得並不容易。我一再講臺北、北京,臺北、南京距離不遠,但是那是因為歷史的辛酸讓我們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夠見面。所以我説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當然,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産黨,我們過去曾經有過衝突,我們都知道這些歷史的過程,但是歷史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在此時此刻再來改變歷史,但是未來的確是掌握在我們的手裏。當然,歷史的進程不會是很平坦的,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不確定的未來尤其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很多的機會。

  假如我們都能夠以正面的一個態度,勇敢地來面對,以迎接未來的這個主導理念,來追求未來,我相信“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這也是今天我們懷抱著非常殷切的期望,能夠來到這個地方,親自來跟總書記、跟各位女士、先生交換意見。我個人覺得,兩岸今天的情勢發展,實在讓我們非常遺憾。因為在1992年,各位也都知道,經過雙方的努力,可以説不眠不休、日以繼夜的努力,當時參與的有好多位都還在場,我們終於能夠建立一個基本的共識。在那個基礎之上,我們在1993年進行了辜振甫先生和汪道涵先生的會談,打破了40多年來的一個僵局,兩岸的人民可以説同聲叫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我那個時候主持行政工作,也是在全力配合,表達我個人以及國民黨堅定的意向。但是事與願違,辜汪兩位先生會談之後,帶來兩岸大概8年之久的非常穩定、非常發展、非常密切的交流,非常正面發展。但遺憾的是,過去這十多年來,所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很了解。離開這樣一個共同塑造願景的進程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我也感到一個非常令我們欣慰的事情,那就是胡總書記在一兩個月前所提到的對於和平的一個呼籲、和平的一個喚醒,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正面的思考的方向。今天我個人,雖然是國民黨的主席,我相信也是帶著一份人文的情懷,和平的期盼,同時也是身為民族的一分子,來到這個地方。

  我覺得我們來到這裡有幾項意義,可以跟各位來作一個報告。

  第一,今天有人還只是從50年前,甚至是60年前國共的那種關係、思維、格局下思考這個問題,來評斷我們的訪問。但是我覺得我們已經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已經遠遠超越了那個格局。誠如剛才總書記所講,我們是以善意為出發,以信任為基礎,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依歸,以民族的長遠利益作目標。我相信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絕對應該避免對峙、對抗,甚至是對撞,要的是和解,要的是對話。我們也相信這樣的做法有民意的基礎,有民意的力量。

  第二,和平都是大家所希望的,但是和平必須要溝通,溝通必須要有架構。什麼是架構?國民黨跟中國共産黨,我們在1992年經過了非常辛苦的一個溝通過程,提到了“一中各表”的一個基礎。但不幸的是,這幾年來,這樣一個基礎被曲解、被扭曲,成為其他的意義,這個大家都很了解。但是我們本身,國民黨從來就沒有任何的改變,我們也希望繼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能夠來建構兩岸一個共同亮麗的未來和願景。

  第三,借這個機會特別指出,這一次可以説是來得不易。既然有這樣子一個良好的契機,我也覺得現在是我們可以總結過去歷史的一個契機,讓我們把握當前,讓我們共同開創未來。所以在這樣一個理念之下,我非常盼望過去那種惡性的迴圈不要再出現,我們盡我們的力量能夠建立一個良性的迴圈,從點到面,累積善意,累積互信。我相信這種面的擴充會建立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而不是像惡性的迴圈,怨怨相報,由線而面,互信完全崩盤,善意不再,然後使我們大家都受到損害。

  所以今天我以這樣的心情很坦誠地跟總書記和各位女士、先生提到我個人心路的歷程。這次大概是56年以來,頭一次國民黨主席和各位副主席以及黨的幹部能夠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向中山先生致敬,心情感傷、複雜,但是我們也非常感謝。中山先生彌留的時候,一再要大家和平奮鬥來救中國。和平奮鬥,事實上不是那個時候的專利,而是大家要共同努力,一直到今天。

  所以我相信秉持這樣的精神,雙方能夠繼續加強相互理解和信任。我相信一定會給我們兩岸所有的人民帶來更好的、更多的安定,更好的、更多的繁榮。同時最重要的是給兩岸帶來一個亮麗、光明的希望和未來。這是我今天在這裡首先跟總書記和各位表達的一些意見。謝謝大家!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