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北京大學師生向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提問(實錄)(2005.04.29)

  時間:2005-04-29 16:19    來源: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一年級本科生:謝謝郝校長。連戰先生,你好!剛才你提到今天回到母校,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景倍感親切。我想説,您作為北大的學子,聽到十六字的願景“包容、自由、互助、雙贏”、“維護現狀”和“堅持和平”這麼一個十六字的美好願景,我們作為北大學子也是備感鼓舞深受感動,我們知道連戰此行被稱為“破冰之旅”,我們也希望看到隨之而來的是打開兩岸交流的寬闊航道,我們想請您預計一下50年後的歷史教科書史上將會如何評價您這次北京之行。謝謝。

  連戰:我剛才也説了,我大膽地提出這個方向,因為我看到這是歷史的一個潮流,我很高興在歷史轉移的時刻,我已經搭上了這一班的巴士,我們沒有落後感,我們沒有走錯一步。

  我們曾經看到很多的事情,就是因為在關鍵的時刻沒有掌握住,那我們就走錯了,我們就落時了。我個人認為,任何人都能夠為這個來共襄盛舉,當然我們也要了解,西方有一句話“你不能加快、加速歷史的腳步,歷史的腳步方嚮往往不是真正以個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的”。我剛才也講,但也有例外的我們看到剛才的例子,整個的歷史過程,“You can't push history”,但方向只要掌握住,一步一腳印,我們大家成功在望。

  學生:連戰先生您好,我是來自北大資訊科學學院的學生。我們知道您拜謁了中山陵,來到了對你有特殊意義的母校,您也將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可以説是圓了您的一個夢。如果您這樣認為地話,作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國民黨,作為黨主席的您能夠為臺灣人民早日圓他們的夢做些什麼?謝謝。

  連戰:非常感謝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剛才要講,不好耽誤大家時間的一個問題。

  我們去年選舉就提出來所謂“走對路,才有出路”。第一,要認同國家,要認同這個國家。第二,要促進兩岸的和平,讓我們大家共同在一個和平的架構之下能夠互惠、互利、雙贏、和平來發展自己的經濟,來提升我們人民的生活。

  第三,我們覺得臺灣的民主政治有些問題,我們不願以民粹來取代民主政治,所以對於有關司法的獨立,行政的中立,媒體的尊重,個人的權利的維護等等我們有很多的看法,和今天臺灣的執政黨不一樣。

  所以整個的過程我們都提出來,我們要求,具體這個民粹來真正落實所謂一個新的民主主義,隨時要檢討,維護民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看看很多學者都講,民主政治在發展中間有的時候會退潮,有的時候會落後,有的時候是潮退下去了,沒有了,取而代之是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的運作。

  第四,我坦誠地跟各位講,臺灣本來是一個很融合的地方,我們有一個多元的族群,大家看一看,我們有原住民,原住民本身就有九大族群,還有其他的,比較小,原住、客家,臺灣講外省族群,還有當地的,但是因為有些政治人物為了選舉而來嘲弄族群,撕裂社會,讓族群對立可以拿到內部的選票,所以我們覺得這是非常沒有道德的事情,所以我們非常堅持要求族群的和平。大家都要有機會,任何的待遇都要完完全全公平、公正,不能夠有任何的差別。

  第五,我們要做的就是經濟的持續發展。臺灣是一個靠經濟、靠貿易投資而成長的地方。我們不應該因為國際的、兩岸的關係而處理不好,日漸的萎縮,對大家都不是一個正面的事情。

  大概這五個方面是我們國民黨過去、現在、未來要全力以赴的事情。

  學生:您好,我是來自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碩士生,我們北大學子對您的大陸之行一直非常期待,記得在10天前當您乘坐的飛機剛剛降落在南京的機場時您曾發表感言,真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剛才您也提到先進的大陸已經跟您的記憶完全不吻合了,請問在時隔將近60年的時間,當您再踏上大陸的土地時,您眼前見到的和您記憶的想像有什麼最大的不同?謝謝。

  連戰: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不同。

  我離開大陸的時候是59年前跟我母親從上海回到臺灣的。我可以跟各位來報告,我的童年可以説是在一個兵荒馬亂的環境裏面成長的,我的家庭是來自於臺灣臺南,但是我的祖父不認同,也不能夠忍受日本在臺灣的殖民整治。

  他是民國元年的時候代表華僑在日本選出來的華僑的參議員,那時候有一個參議院在北京,民國成立的時候,張繼、張普權(音)先生是部長,因為這個關係他們成為莫逆之交,所以在民國20年我的父親在日本唸書的時候,我的父親叫連震東,他就把我送到張普權(音)的身邊追隨他一直到抗戰勝利。

  他寫了一封信給張普權先生,皇帝的子孫,怎麼能為他族做賤奴,為日本人的賤卑的奴隸,氣血錐心,這樣怎樣能夠行。這樣就把我的孩子送到大陸來,要光復臺灣先要建設國家,所以我沒有生在臺南,而生在陜西西安。

  後來就把祖母接到陜西去了,老太太一句國語都不會講,講得都是閩南話,那時候我還小,就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

  八年抗戰,所以我説我這次到西安去,向我的祖母來致敬、敬拜,看一看小時候的環境,但最重要的是我想是尋洞,找防空洞。

  前幾天媒體報道在西安,年輕人在那裏談情説愛,記者問他説防空洞,年輕人説什麼洞,沒聽過。所以時代不同,那個時候就是戰亂,日本人佔了洛陽,轟炸重慶,天天從西安上面過去,然後回來,用不完的炸彈都掉在西安。

  所以我的生長的環境跟各位不太一樣,所以抗戰以後從重慶坐船到南京,簡直是滿目蒼夷,沒有辦法,有的時候整個一個村,是空巷的,不是萬人空巷的,是無人空巷的,就是那樣一個環境。今天跟現在怎麼能夠比較。

  歷史系教授:從歷史看中國國民黨長期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是農村發展和農民生計問題,我想問您認為當前我們來加強兩岸的合作、互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健康的發展,這對臺灣本土的農業人口有什麼利益?有什麼不利?應該如何趨利避害?

  連戰:謝謝教授,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臺灣雖然是快速的工業化,甚至於高科技化,農業對於整個我們的GDP貢獻越來越少,這是一個事實。

  應該是不到3%,是非常弱勢的一個産業。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臺灣的農業人口還是有幾百萬人,是實際務農還是和農業相關的職業的人口還是相當相當多的。

  尤其在中部和南部,所以臺灣農業的發展是需要市場,是需要一個機制。在另一方面,臺灣在農業技術層面,也是非常非常的進步的,因為地方本來小,人口又那麼多,民以食為天,第一還是要吃。

  所以多年以來我們各地的所謂農業的試驗,農業科技的發展,農具機械化等等,可以説真正是一個非常進步的。

  因此,我覺得今天大陸有這麼大的一個空間,我們對於農業有這麼好的一個環境,很多事情在臺灣做已經不行了,但是在大陸有它的前途。

  臺灣本來是産糖的,但是現在要進口糖,為什麼呢?因為成本太高。昨天跟賈主席交換意見,他在福建推廣甘蔗,非常有效,而技術大部分是從臺灣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更直接,就是開放臺灣很多的農産品,我們今天有很多的“立法”委員,如果你一會兒私下跟他們談,他們都會給你們好好來説明。

  臺灣的農業有很大的發展,但是有時候物産太豐富,因為季節的關係,沒有辦法馬上銷售的話,這個銷售的網不是那麼暢通的話,尤其市場不是那麼規模的話,對農民的確會受到很多的損害。

  所以我很期望,我們上一次江副主席來的時候,也希望兩岸,大陸能夠開放農業的,尤其是農産品的市場,讓臺灣的無論是水果、花卉等等,都能夠有一個新的發展,開拓的機會。

  北京大學資訊科學院03級碩士生:我曾經在網上看到很多這樣的文章,就是介紹臺灣的現狀,在臺灣大概三四十歲以上的這些人他們接受的是一種正統的中華教育,所以他們對中華文化、歷史以及大陸的人文地理都比較熟悉,但是在臺灣像我們這個年齡段,20多歲甚至更小的人,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在這種“去中國化”的氛圍裏,他們在這些方面可能會降低。我想請連戰先生結合這方面的情況説一下這種趨勢可能會對未來兩岸的交流有一些什麼樣的影響?謝謝。

  連戰:我們覺得所謂“去中國化”這種政策是非常讓人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非常關心這個事情,但是我想不只是政黨關心,臺灣不曉得多少的父親、母親家長也都關心這個事情。不但是臺灣的學生的母親、父親家長關心,甚至於在臺灣的很多的外國人,也都關心這個事情。因此他們有很多的補救方式在目前,那就是大家自己提出來自己的資源,找機會、找老師、找場所、找教材,能夠及時地讓我們的小朋友們、兒童以及青年人能夠同樣地接受應該接受到的華夏、中華文化的內涵。

  當然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是非常不應該的事情,是一個偏執的做法,我相信臺灣有沒有多數的人會認同這樣的做法,今天有很多的事情在國外看起來或者是在大陸看起來的是匪夷所思,的確是如此,但是我相信,我也願意在這裡報告,大多數的人不會接受這樣的一個發展。(根據錄音整理)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