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警惕臺灣有人利用語言文化分裂祖國

  時間:2001-04-10 16:46    來源:     
 
 

張克輝

關鍵詞2000/10/17

  近年來,在我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同時,臺灣卻有人在加緊對臺灣文化、教育的改造,如修改中小學教材,試圖把“臺語”變為“國語”以代替普通話,削弱臺胞特別是青少年的中華民族意識,切斷臺灣同胞同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血脈關係。島內的分離傾向已不只限于意識,而日益明顯地表現為行動了。民進黨陳水扁任臺北市長時,該市教育局催生“母語教材”,就是為培植“臺獨思想”而發起的語言文化活動。
  稱所謂“母語”應是臺灣的方言,即福建的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臺灣有些“學者”,胡説什麼臺灣閩南話不是福建閩南話的分支,與福建閩南話大不相同,應高於福建閩南話而叫“臺語”。這套歪理,根本不值一駁,只要到福建南部走一趟就會明白。約在13年前,來廈門訪問的臺灣政治學某教授早上散步回來,緊張地用家鄉話對我説:“老鄉,不得了!廈門人都在講我們臺灣話,臺灣在大陸的影響太大了。”我告訴他,臺灣話就是福建閩南話,他才恍然大悟。其實,包括我在內的不少臺灣人都有同樣的經歷。
  閩南方言的根在中原。臺灣除了原住民外,大多為大陸漢民族的移民,有閩南人,有客家人。閩南人則自稱“河洛人”(又稱“福佬人”),講的是河洛話(又稱“福佬話”)。“河洛”指中原黃河、洛水一帶。客家人視中原為“原鄉”。
  漢民族人多地廣,幾千年來由於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人員往來很少,語言上也漸漸有了隔閡,形成了漢語中的一個個方言。閩南話、客家話都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要十分珍惜。祖國大陸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消滅方言。普通話、“國語”、華語是一回事。為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語言文字,避免了“國語”這個名稱。語言沒有優劣之分,方言是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言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從屬地方一方之言,並不是低級落後的語言,它能夠滿足一方人日常交際的需要。每個人對家鄉的方言都有深厚的感情。過去臺灣當局對在學校、公務場所講方言的人給予罰款或處分是錯誤的。貶低、排斥方言,傷害了臺灣人的感情,産生抵觸情緒。對臺灣當局的作法,我們堅決反對。但是,今天把方言問題政治化,並把它作為分裂祖國的工具,更是不允許的,我們同樣堅決反對。
  平心而論,這一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且危害性也很大。例如:
  一、臺灣方言有音無字,有人在“創造”文字,説“只要用90至100小時訓練用臺語讀書,就能寫出臺語用字。”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創造”文字無專利,誰都可以“創造”,容易造成混亂。如按閩南語音寫成的中文,不申論(直不起腰)、查某(女人)、甲即款(到這樣)、漏甲光(一夜鬧到天亮)、無代志(沒有事)、窮窮(集中),可以説文字與詞義完全不相同,人們無法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解釋,多年研究閩南語言的專家也很難看懂這些按音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漢字。今天,我們已經進入資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要跟人講話,而且還要用口語指揮機器。全中文界面的中國C網,即用中文傳遞資訊已經出現,全世界1/4人口的華人不用英文,而用中文即可聯繫在一起。用臺灣語文上網,看來是行不通的。
  二、圖謀以“臺語”代替“國語”,不但違背語言史的規律,而且在操作上將面臨不少困難。現在的臺灣不少青少年已經不可能完全用閩南話、客家話來表達比較複雜的問題。就是參加競選的政治人物在發表政治綱領前都反覆學習臺灣方言來表達,但演説中不得不時而改用“國語”。父母們擔心,現在孩子們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如讓他們回過頭來學習使用率很低(最多限制在臺灣)的語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中是站不住腳的。
  三、從漢語史的角度看,“國語”與臺灣方言都是從古漢語演變發展而來,是一個流域裏的“幹流”與支流。人為地割裂歷史,把臺灣方言當作正統,而把“國語”視為胡語,並烙上族群(借用臺灣的習慣用語)敵意的印記,有害臺灣各族群的和平相處。反觀國際上的民族衝突,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語言不同引起的。臺灣有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個族群,語言十分複雜。歷史上,臺灣人是除島內原住民外,由大陸整個村莊或整個家族移民到臺灣的,為自己的家族、族群的利益,曾經有過不斷的衝突,也被日本統治者所利用,吃過大虧。現在每一次選舉有的族群總是被當作“棋子”,供人家利用,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據我觀察,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知識普遍提高,社會上要與各種各樣人打交道,人際關係比任何時候都複雜,所以,現在可使用的方言已無法滿足需要,要有普通話和新的詞彙來代替。方言的使用率正在下降。在封建社會裏,鄉音是不能隨便改造的:“寧賣廳(屋),不變聲(鄉音)。”現在這樣的語言觀念也淡薄多了。同時,普通話也不斷從方言中吸收營養,藉以豐富自己。我估計,經百年後或更長時間,方言就會慢慢消失。例如,我們最早的發源地中原的古漢語早就不存在,在滿族的發源地,也很難聽到滿語了。日本也如此,現在青壯年已不會講家鄉的方言了。我想,這是方言發展的規律,不能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